于 濤
“用我真誠的眼,發現你平凡的美”,這句話曾經在大慶新聞圈兒挺流行。這是《大慶晚報》2001年創辦的“人物”特刊的宣傳詞兒。
那年春天,我主持的《今晚說法》易主,為了補充版面,經編委會同意,我們社會部幾人共同攢出由我策劃主持的另一檔黃金欄目——一個專寫大慶小人物大事、大人物小事的專欄。這就是《星野大慶人》。
下面我試談一下策劃采寫人物報道的一些想法。
一、
1980年5月21日,新華社宣布,我國向太平洋某海域發射火箭的試驗獲得了成功。第二天,合眾社就播發了一篇寫錢學森的專稿《美國陸軍上校——中國導彈之父》。這篇專稿一開始就寫道:主持制造中國洲際導彈的智多星曾經是美國上校,美國政府由于怕他回中國,曾經把他扣留在美國達五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錢學森,今年68歲。任何一個科學幻想小說或偵探小說作家都不可想象出他那樣的經歷。1950年時任海軍部長的丹·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小子槍斃了,也不放他回去,關系到美國的事兒,他知道的太多了。無論他走到哪里,也至少得值五個師。”
看,這就是人物特寫的魅力!撰稿人把客觀事實的敘述和對錢學森欽佩之情的流露糅為一體。嚴肅的西方記者的敏感和撰寫人物專稿的手法,是可取的;借鑒外電人物專稿之所長,吸收我國古代良史文直事核之精華,繼承老新聞工作得替英雄立言之傳統,大力加強先進人物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用這一新聞武器,為正義而戰也正是本文結論。
二、
據說“星野”一詞最早由晚報當時的總編輯首創,意為正是如星星、如小草一般平凡又不平凡的大慶人構成今天大慶燦爛的星空,鋪就大慶壯美的原野。
當時每周六出版,每期2到4名人物(配照片和點評),共出了100多期,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林林總總上了200多位,我自己就寫了70多人,約占近一半……枯燥的數字后是我們社會部幾位社會人兒用血汗拼回來的,當時有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總編打電話。”好容易把這期人物湊完,領導又來催下一期了。
其實上學就學過,什么人物通訊適當借鑒文學、政論的表現手法,真實、及時地報道先進人物的事跡,并深刻揭示其精神境界,鮮明體現富有當今時代特征的主題,因而能產生很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我也是慢慢愛上這欄目的,繼而愛上筆下每個人。當時晚報正在轉型,從前拼體力現在現腦力,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拼知識拼品牌,要靜下來想一些新聞,在喧囂的塵世后品一下生活的原汁,把玩一下真正的生活。
人物欄目定位正在于此。
三、
我們常說某某“是個人物”,可“星野人物”不同于暗訪直擊、招手停,更像“講述老百姓故事”的咖啡和“東方之子,濃縮人生精華”的伴侶,合二為一,雜糅綿長,得慢慢采、靜靜聽、細細嘗,再輕輕讀。
比如我采寫的首期一號人物王壯一,都知道是慶客隆老總,大老板,呼風喚雨的,我們卻把視角對準他如何成為大慶第一批優秀的公交大客司機,如何第一大方也第一摳,講他不修邊幅不下舞場不打麻將……比如10年抓了500多人(能裝一火車)的“神捕劉銳”,與悍匪短兵相接也緊張過,他還是交響樂的發燒友……又如專跟大案叫勁的名律師徐正平教訓兒子時,兒子卻要告他上少年法庭……某經濟案犯貪了好幾百萬卻不敢花,對妻子兒子“死摳”,最后如何反醒的……
我們上過許多“另類”人物:執行死刑的法警、殯儀館的爐前工、海關稽私員、反扒便衣女警長、男阿姨、寵物醫生……總有同行問:“唉,你們從哪翻巴出這些人的?”
我們上過時代人物:環保日寫環保大姐、申奧成功找申奧車隊隊長、把《同一首歌》請進大慶的幕后策劃、元宵燈會的張羅人、為大慶跑飛機場的老陶、大慶建站百年時的老鐵道、新石油學院的規劃師、臥病十年寫鐵人的鐵人大徒弟……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平頭兒百姓:發明不冒煙鍋爐的老滿頭,見報第二天就有人找他合作;阿雅一天化16個新娘妝可至今還是單身;搓澡工小艾用《將軍令》拍子為客人敲背;超級球迷小熊跟國家女足踢完球累得上不了床,為練身體天天跟通勤車后跑著上班;自個大笑鍛煉又領著大伙兒一起在廣場瘋笑鍛煉的“瘋笑狂人”……
我們還試圖把那些勞模、英雄、高干、大款還原成“人”,試圖剝去偽裝和客套顯出一個個真實赤裸的“我”,雖然這很吃力。比如采訪區消協的秘書長大陳,我們寫了她的愛、她的恨,甚至她的缺點和爭議,大陳不但沒生氣還對我說:“挺像的,我真的就是那樣!”
最令我們驕傲的是人物專欄特別策劃:《記者節里話記者》、《“大慶”歡聚本報》、《雙胞胎大相聚》,近十名各行記者、幾十個叫“大慶”的、幾百個雙胞胎把這個品牌逐步推向高峰!從某種角度講,我雖然兼著記者編輯主持人,但《星野大慶人》是社會產部全體同人及數百位嘉賓共同完成的!
四、
我們的人物不論是記述先進人物的光輝一生——傳記式,還是表現先進人物的一時一事——特寫式的,都是一種特殊戰斗作用的武器。
人物通訊使各個時期出現的先進人物,及時發揮出榜樣作用,包括從正面經社會風氣以重大影響。比如《大慶晚報》創刊10周年之際推出的“10大風云人物”。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產生自己的英雄人物,而見賢思齊又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之一人物通訊通過先進人物的言行,來展示社會發展的趨向,對人們進行著理想和前途的教育。
五、
然而,當我們幾個陸續成為“人物”時,前年此時,《星野大慶人》離開了我的視線。良莠不齊,采訪粗糙,疲于奔命,幾個人物爭一版面反而沖淡了主要人物,人物稿采起來要精細寫起來才是“這一個”,談個對象還得十天半拉月的,由初戀、熱戀再到火戀呢……
而我們認識個生人必須幾分鐘拿下、10分鐘嘮出對方換過幾個工種搬過幾次家、20分鐘套出對方談過幾個對象離過幾次婚、30分鐘就得稱兄道弟、如膠似漆了……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快餐式文化和不斷變幻的人群。
《影響大慶歷史進程的10大人物》可以說把晚報人物專欄推向了極致,以平民的視角審視這些熟悉又陌生的人物,諶稱晚報一大創舉。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這個專欄功不可沒。
六、
以當時的《大慶晚報》逢周六便定期上人物專欄,雖說未聞名國內,但在當地也算小有名氣,獲過全省新聞獎和全市名專欄,所以我總幻想有一天《星野大慶人》能重出江湖,出版速度再慢一點,做得更精致一點,不管主持人是誰,不管它變成小野撒野什么的……因為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人物,而底層小人物正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倘使夢想破滅,那么《星野大慶人》便成為2001、2002年度永恒的底片,僅此就更值得我懷念。□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