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星
電視新聞報道與其他媒體的報道方式不同,它有其獨特的構成要素,即事件現場的畫面。電視可以通過畫面把新聞事件的現場環境和氣氛,以及事物的原貌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尤其是現場直播的多角度、多視點報道更可以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甚至勝過在現場。
然而,盡管電視有畫面的優勢,但種種現象表明當前電視新聞傳播的基礎仍是解說詞,而不是畫面。當我們收看《新聞聯播》時,如果把聲音關掉僅看圖像,能看懂的并不多;而把圖像關掉僅聽聲音,卻幾乎全能聽懂,致使有些受眾一定程度上是在聽電視、聽信息,這就使得電視新聞失去了它的優勢。
一、電視新聞中空鏡頭多,重復鏡頭多
電視新聞畫面的空鏡頭是指同樣的一個或一系列畫面可以用在許多條新聞中。報道農業就用收割機飛轉,報道工業就是“鋼花飛濺”,報道商業必然集市購銷兩旺。這些空鏡頭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背景的交代,畫面成了不干膠式的張貼畫,貼在哪里都可以。這種相同或相似畫面的大量使用不但會影響新聞的信息量,也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
所謂畫面重復是指在電視新聞中,某些鏡頭反復出現。這種現象在會議報道中尤為明顯:會場全景、領導講話近景或特寫、與會者聆聽近景或特寫,幾個畫面輪番播出,而且人物的神情舉止與第一輪一模一樣。這種不具有新聞價值的電視新聞畫面經常出現在各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嚴重影響了電視新聞畫面可視性的提高。
二、電視新聞畫面中出現負信息
在電視新聞畫面中,有些信息強化或深化了預期傳播的效果,有些卻沖淡、有損,甚至否定了傳播者預期傳播的效果。觀眾在觀看電視新聞時,不但能夠接收傳播者預期傳播的畫面信息,還能夠從畫面中接收或者聯想到其他信息內容,而觀眾在解讀畫面信息時也會根據自己的社會閱歷和心理定式有選擇地接受,如果觀眾存儲在腦海中的來自生活的畫面信息與眼前電視新聞畫面提供的信息反差太大,對傳播者預期傳播的信息就會表示懷疑。
三、“編排”、“布置”新聞畫面
記者在現場拍攝中,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經常拍不到理想的畫面。這種條件下,有些記者為了追求形式的美而進行人為導演、組織拍攝,企圖重現事件“原貌”。這種做法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也欺騙了觀眾。對于報道這類新聞,記者可以采用文字、圖表的形式去表述,也可以采訪當事人的同事、領導、鄰里鄉親,通過別人口述已發生的故事,起到讓觀眾信服的效果。堅決不能事后去補拍,事后補拍是造假。觀眾看電視新聞,首先要了解事情真相,而不是滿足視覺上的享受。一條電視新聞中,假如有一個畫面被觀眾識別出來是假的,那么整條新聞畫面的真實性便會大打折扣;如果在一組新聞中,有一整條電視新聞畫面是假的,那么觀眾便會對這個新聞單位的可信性提出疑義。因此,電視新聞永遠要向人們提供現場真實情景。
電視新聞畫面之所以存在種種問題,是有很多原因的。當然與電視新聞的制作較復雜、難度較大有一定關系,但更主要的是電視從業者的思維方式、業務水平、工作態度的問題。
首先,電視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真實性的認識不夠。“真實,是一切新聞媒體的生命,尤其是以視覺形象為主要載體的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更加需要嚴格而準確。”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仍然存在著有損于新聞真實性的畫面。有些是新聞記者未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以局部的現象倉促下結論,從而歪曲了事實的本質;還有些是記者因拍攝手法不當,使新聞人物“演”自己過去的事,或者采訪對象與記者為共同的個人利益心照不宣,合謀做戲。不管出于何種原因,要改變此種現狀的關鍵就是要使電視新聞工作者全面深刻的認識和遵守電視新聞畫面真實性的原則。
其次,新聞工作者畫面意識淡薄。電視人應樹立以畫面為主的觀念,力求用畫面而非文字來反映客觀世界。在實際操作中,應先以畫面寫成自然流暢的“文章”,然后再用解說詞配合、說明、補充、串聯,或者豐富、深化、擴展。畫面能體現的,可省略解說;畫面不足以表達的,解說也要惜墨如金。脫離畫面單獨構思解說詞,或者畫面與解說詞互相游離,甚至相互干擾,或者解說詞喧賓奪主,淹沒畫面等現象都應力避。
再次,缺乏捕捉有啟示性畫面的能力。記者要明確一個觀點:電視新聞畫面不是簡單地從工作角度著手去做宣傳,而是從思想角度著手,通過典型畫面來傳播一種精神、一種觀念。高水平的記者拍攝新聞畫面,往往能傳達出畫外之意,引人深思。□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