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晶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產生了信息交流的問題,承載信息的載體和介質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從簡單易失,到復雜可永久保存。可以說一部信息發展史就是人類發展史,科學技術發展史。作為一名圖書館管理者筆者認為有必要把這個歷史了解清楚。其歷程大致分為以下下幾個階段:
1.甲骨文,陶瓷,口才聲音,傳詠詩歌時代
最早的有文字記載是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展,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那個時代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大范圍信息交流的開始。那個時代在甲骨文出現以前;可能是有些甲骨文和現代漢字很類似,如“從”,一個人后面跟著一個人,沒辦法只靠觀察的,那就要借助工具書了。主要靠口頭語言,傳唱詩歌進行交流。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為后代留下的茶詩,茶詞,不下數千首。中國歷代詠茶詩詞具有數量豐富題材廣泛和體裁多樣的特征,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2.簡、石刻、動物皮、煙或火時代
竹簡的出現,表明規范的文字開始出現,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有了比較正規的信息管理和傳播。警報開始出現狼煙或火光。這個時代開始有了刻錄在石壁上的圖形和文字信息。石刻屬于雕刻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際體積的各類藝術品。中國古代時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的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低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有了保存在動物皮革上的地圖,文字信息。
3.絹的時代
竹簡實在太笨重了;據說秦始皇看一篇奏章的竹簡要用兩個士兵抬進來。信息的傳輸介質迫切需要改革。于是有人開始用又輕又薄稠絹作為信息的載體。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于世。但成本實在是太高昂了。便宜又輕便的載體出現勢在必行。
4.紙張、圖片時代
紙張的出現,也就是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發展了造紙技術,成就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張的出現標志著信息人類社會文明大發揚的時代到來了,人類社會進入社會經驗積累發揚的階段。大量的科學技術和人類文化成果得以書本的形式開始保存,從紙張的出現,人類描繪自然的成果得以保存。可以說如果沒有紙張的出現,就沒有從那時到如今的大量書法繪畫大師作品存世。
5.無線電波,電話,電影,唱片,電視,磁盤,錄音,圖像,光盤現代時代
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于,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加載于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通過解調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電話發明后的幾十年里,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養活了長距離輿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后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制成了電子三極管,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一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 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于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后幾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電影,唱片,電視,磁盤,錄音,圖像,大家耳熟能詳;這里就不細述。
由于軟盤的容量小,光盤憑借大容量得以廣泛使用。我們聽的CD是一種光盤,看的VCD也是一種光盤。光盤的存儲原理比較特殊,里面存儲的信息不能被輕易地改變。我們所說的內部存儲器就是內存,而外部存儲器都是可以電腦中拆卸下來的。常見的外部存儲器有硬盤,光盤,軟盤。光盤(港臺稱之為光碟)的發展歷程。紙的發明極大地的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它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造就了一批新興的工業。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從LD的誕生至今,光盤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經歷了三個階段:(1)LD-激光視盤;(2)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準。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噪聲不敏感;由于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CD-ROM,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后,這就使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大容量只讀存儲器。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存儲器,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建立適合于計算機讀寫的盤的數據結構;)(CD—DA誤碼率必須從現有的10-9降低到10-12以下。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準。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數據塊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做后,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字節的存儲空間上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采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光盤的發展趨勢是向高容量存儲(如去年開始面世的DVD+RDL產品),業界的技術研發也以此為導向。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信息介質也將會不斷革新和發展,并將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