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昆 陳立國 孫默涵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一方面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另一方面我國的企業及其產品也將面臨著西方發達工業的嚴峻挑戰,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產品靠什么去贏得市場?答案是質量與價格。產品質量究竟包括哪些內涵,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履行自己質量監督、質量管理職能中應當怎樣督促、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覆蓋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關于產品質量概念的探討
什么是質量?《GB/T6583 1994 idt ISO8402:19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中給出的定義是,質量是反映實體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殊總和?!懂a品質量法》中規定,產品質量應當符合兩項默示擔保條件和一項明示擔保條件的要求,即:產品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分析上述關于產品質量要求的兩種不同表述方法,我們聯想到,在ISO9000族標準中關于管理評審和質量體系審核兩個概念的定義。管理評審是由最高管理者就質量方針和目標,對質量體系的現狀和適應性進行的正式評價。管理評審的依據是受益者的期望,首先是市場和顧客的需求。質量體系審核則是依據質量手冊和質量保證標準對現有質量體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作出評價,審核的目的是考核質量體系是否有效的運行,即:運行是否符合質量手冊和質量保證標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上述標準中規定的質量要求不但包含了產品應當符合有關明確規定的內涵,更著重地提出了產品質量要具備滿足用戶、消費者使用需要(包括明確的和隱含的需要)的能力。換句話說,這里規定了產品質量不但要滿足“符合性”的要求,更要滿足適銷對路的“適應性”的要求。
從法制管理的角度來說,《產品質量法》作為一部法律,其對產品質量要求的規定,是對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履行的產品質量義務做出的法律規定。如果產品質量不能符合這此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產品質量如果不符合要求,不但其生產者、銷售者要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且這樣的產品即使能騙人于一時,最終也必然會失去市場。因此,產品質量的符合性不但是生產者、銷售者履行義務的必要,同樣也是在當前大多數產品都處于買方市場情況下,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必要前提,更是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但是,符合性好的產品就一定能適銷對路嗎?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多年一貫制定的老產品,其產品質量的性能是穩定的,符合性是好的,歷次質量監督抽查都是合格的,產品卻總是滯銷。我們有些國有大中型企業正是走進了這個怪圈而虧損的,問題就出在這些企業只注意了產品的符合性,忽視了適應性,因而最終失去了市場。道理很簡單,產品對于標準的符合性再好,卻因產品的設計者、制造者不了解市場的需求而滯銷。
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任務
質量監督與質量管理,是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兩項主要任務?!懂a品質量法》頒布實施以前,質量監督的傳統做法是依據產品標準來檢驗產品質量,在《標準化法》頒布實施以前,更多的做法是用同一的產品標準不檢驗同一種產品的質量。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這種質量監督檢驗的做法帶有很深的計劃經濟的烙印,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不同的消費層次對產品有不同需求,不同地區的群體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差異,對產品也有不同的需求。用同一標準強求一律的做法顯然是不利于提高產品的適應性的?!稑藴驶ā穼藴史譃閺娭菩院屯扑]性兩種,是增強產品適應性的明智之舉?!懂a品質量法》規定判定產品質量合格與否的依據除了產品標準之外,還可以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作為判定的依據。這里同樣是考核產品的符合性,但已經融進了適應性的成分。
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質量監督工作的側重點應當放在規范市場、打假治劣上,應當通過對產品符合性的監督檢查,發現并懲處那些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努力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滿意放心的購物環境。同時,還要通過質量監督,對那些質量意識差、忽視質量管理、產品不具備符合性的企業提出警告批評,督促其提高產品質量。質量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則應放在扶優扶強、引導消費、服務企業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督促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上。通過幫助企業增強產品的適應性,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綜上所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質量監督與質量管理兩項職能是相輔相成的,目標是一致的:促進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增強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確保我國的經濟能夠更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p>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