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民
我們下面討論音樂家生成的第二個階段——興趣階段。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的作用。從胎育階段我們得知,培養一個有音樂基因的胚胎,起決定作用的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出生以后到成為音樂家,誰的作用重要呢?有人認為是專業音樂教師。因為音樂演奏要有技術,而能成為大眾喜歡的音樂家,能讓人花錢聽音樂會或買唱片,那技術一定超乎常人。這技術必須得由專業教師傳授,而且是一對一的傳授。
可根據我20多年的研究,我發現能成為一流演奏家的人,在他的成長階段,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父母。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成為音樂家,父母的決定作用大家都知道了,我這里就說一下我所采訪的當代演奏家的個案。
劉詩昆,鋼琴演奏家,獲得過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的第2名。他3歲學鋼琴,被大人抱在腿上受的鋼琴啟蒙。他回憶說,自己能有今天,父親起了決定性作用。劉詩昆對我說:“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讓我看能不能學琴,我說這取決父母的決定,不在于孩子。也就是說,父母想讓孩子學,孩子就能學,父母想讓孩子將來吃鋼琴這碗飯,父母就會有辦法讓孩子吃上。”我覺得劉詩昆說得很有道理。器樂演奏技術,必須有童子功,可孩子在自主獨立意識健全之前,能有耐性天天按標準練琴,則需要父母每天監督孩子練琴。
郎朗,能成為世界級鋼琴大師,他的父親郎國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幾次關鍵時刻,郎國任果斷地換老師。第一次,朱雅芬是沈陽音樂學院教授,郎朗在她門下,拿過遼寧少兒鋼琴大賽的第1名和全國比賽的第3名,她有能力繼續帶郎朗,而且郎朗很喜歡朱老師。但朱老師告訴郎國任,為了孩子的前途,必須換老師。郎國任接受了這個建議。經過一番周折,換在趙屏國門下。很快,郎朗又在德國的一次比賽上拿了第1名。郎國任希望老師給孩子的訓練作品再大一些、難一些。但老師認為要循序漸進,不可大躍進。郎國任發現和老師在這方面認識有差別,果斷地換了老師,這回是殷承宗,然后又一次果斷地換老師,換到了柯蒂斯音樂學院院長的門下。這里,有一件事能證明郎國任的判斷準確,是先拿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文憑再師從格拉夫曼還是不要文憑馬上走?郎國任選擇了馬上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才能有郎朗17歲頂替瓦茨閃亮登場的傳奇經歷。如果在兩三年之后,拿到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文憑,再去美國,那就晚了。別看就是這么幾年,最后結果差別一個是贏家通吃,一個頂多有名氣。
陳曦,16歲那年奪得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大賽事實第一名,那也是父母果斷換老師的結果。陳曦的啟蒙老師是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王冠。和郎朗類似,父母接受王老師的建議,換到趙薇老師門下。在趙老師的帶領下,陳曦拿過全國比賽的第3名。但陳曦的母親忍著內心的痛苦,含淚又將兒子換到林耀基門下。但是后來,陳曦的母親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為了讓孩子拿到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文憑,推遲了兒子去柯蒂斯音樂學院兩年。所以等兒子正常畢業再去美國,歲數都大了。陳曦是大賽拿大獎兩年之后再去美國,新鮮勁過了。陳曦的今天,遠沒達到預期的目標,可見,父母在孩子選擇的關鍵時候,作用是多么重要。
這里有一個定理,希望琴童的父母要牢記:父母選擇老師的自由度遠遠超過老師選學生的自由度。
既然琴童父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怎樣發揮呢?我從父母、教師、孩子三個角度分述:首先做父母的要熱愛音樂。對于孩子來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上次講胎育時提到,為什么要在生孩子前兩年父母要進行胎育前訓練,就是為了讓自己能熱愛上音樂。郎朗的爸爸郎國任對音樂狂愛,曾經考沈陽音樂學院的二胡專業,結果考了第1名,但由于歲數超一點,沒被錄取。幸虧沈陽音樂學院沒錄取他,要不然就不會有他兒子郎朗的今天,因為這更激發了郎國任的血性,自己考不上,發誓要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家。父親是榜樣,他的興趣很自然地傳染給兒子郎朗。陳曦的父親陳康,年輕時的夢想就是當小提琴家,可是“文革”耽誤了學業,但陳康并沒有因此就放棄小提琴演奏。陳曦一出生,幾乎天天都能見到爸爸拉小提琴,伴隨著那美妙的聲音,陳曦用兩支筷子也學著爸爸模擬拉琴,那陶醉勁兒,就像琴聲是自己拉出來似的。
第二挑選教師要嚴格。為孩子挑選教師要嚴格,堅決不能湊合。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小才剛學,什么都不會,差不多就行了,等看出是這塊料,再找好老師。如果是這種態度,孩子永遠不是這塊料,即使是這塊料,也耽誤了,可能養成一些一輩子也難改的毛病。挑什么樣的老師呢?不一定有多大名氣,但一定要找合適的。有些老師名氣很大,為了掙錢,帶的學生也多,不可能盡心盡力。有些老師,尤其是啟蒙老師,名氣雖然不大,但帶的學生不多,對孩子有愛心、耐心,也細心,鼓勵多于挑剔。比如王溫迪的現任老師張提就非常適合她。王溫迪在他的帶領下,對小提琴總是充滿著熱情,對音樂抱有豐富的幻想,在這樣溫暖的氛圍中,王溫迪順利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父母一定要對老師的行情有所了解。這個行情不只是學費,更多的是教學情況。所以琴童的父母要經常聚一聚,交流自己孩子老師的情況。讓孩子參加各種比賽,一方面孩子之間可以交流競爭,另一方面,家長可以借此了解老師的情況。為孩子找到了合適的老師,父母一定要對老師提出嚴格的要求。有些家長有些害怕,覺得人家是專家教授,我一個小小的家長怎么有權要求專業老師呢?別忘了,是你花學費,老師是被你聘用,你是“老板”,你當然可以提要求了。比如,有的老師40分鐘上課時間說10分鐘家常,打10分鐘電話,剩下20分鐘只讓孩子重復地過,也不講解也不要求,這樣的老師名氣再大,也帶不出你的孩子。對于琴童父母來講,最難的是什么時候換老師。根據我的經驗,演奏家成名前拜師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從一而終的。孩子學琴的不同階段,就要有不同階段的老師才合適。郎朗的啟蒙老師朱雅芬在郎朗即將換老師時說:其實在技術要求上,我完全能帶郎朗,但孩子現在還需要見識、氛圍,需要更大的場合,如果我繼續帶,會耽誤孩子。郎國任至今仍感謝朱老師的無私。換不換老師,要聽前任老師的意見,但不能讓出決定權。有些父母就吃了這樣的虧,由于和老師感情融洽,孩子也習慣了這種教法,讓老師決定孩子是否換老師以及換什么樣的老師,結果孩子沒出來。
第三對孩子要適度。抓住四個適度獎懲適度,練演適度,松緊適度,興技適度。
病人住院,醫生看得再好,護士的護理跟不上也白搭。琴童學琴很像病人住院,專業老師是醫生,父母是護士。孩子大量的時間在父母眼皮底下,一般的父母常犯的錯誤是過度,要不罰過度了,要不獎過度了,不是緊過度,就是放任不管松過度了。有時孩子成天練琴,沒有一點表演的機會,孩子就煩了。郎國任聯合其他琴童家長,每周有一次家庭音樂會,孩子在表演中得到觀眾的掌聲,練琴會有動力,再加上孩子天生就有好勝心,老想比別的孩子好。但孩子表演過于頻繁,也會傷了孩子。孩子應該是憑興趣而喜歡學習音樂,更應該是憑技術讓這興趣延長。這個度也很難把握。在早期,父母應切記,興趣是根本,不要因為技術過難、過繁而傷了孩子的興趣;中期,孩子多少有了自主意識,有了獨立思考能力,技術就要多一些難一些。這四個方面的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孩子的成長經常變化,所以父母要在動態中把握好獎懲、練演、松緊、興技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