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華
摘要:公民利益表達的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利益關系有效協調的實現,但目前公民利益表達訴求方面的缺失、不暢已經成為影響中國政治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極大地阻礙了和諧社會的成功構建。應通過提高認識,轉變政府職能,搭建制度平臺,培育扶持民間組織等路徑加快自由、平等的利益表達渠道與機制的建立,以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關鍵詞:中國公民;利益表達缺失;制約因素;路徑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9-09-0129-02
公民利益的充分表達乃至實現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也有利于鞏固政黨執政的民心基礎和合法性,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高度關心和重視公民利益表達訴求問題。但由于封建傳統、政府不作為、政策設計不合理以及現有體制機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利益表達訴求依然不盡如人意,迫切需要對當代中國公民利益表達的渠道和方式加以創新與完善。
一、當代中國公民利益表達缺失的現狀表現
1.利益群體力量不均衡。人們從占有社會資源的程度,贏得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的能力等方面,通常把社會群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強勢群體,主要由生活在社會中上層的經濟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組成。二是中間階層,主要由生活在社會中下階層的小職員、工人、個體私營業主等組成。三是弱勢群體,主要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包括城市下崗工人或失業者,農民等組成。強勢群體的群體意識較為成熟,他們不僅對群體的共同利益有明確認識,而且有能力利用各種資源,以各種形式維護自身利益,影響政治決策和公共政策的走向。中間階層的人數龐大,組成復雜且自我意識相對成熟,卻難以形成統一的群體意識。弱勢群體的群體意識則嚴重不足,致使該群體因缺乏相互聚合的紐帶而始終處于個體分散和游離狀態,極低的組織化程度限制了其利益要求的充分表達和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影響力。
2.利益表達機會不均等。不同利益群體占有社會資源的差異造成了利益表達機會的不均等。“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強勢群體之所以強勢在于其獲得了其他群體無法比擬的社會資源,因而贏得了更多的利益表達空間,也掌握了影響公共政策的話語權。”[1]中間階層則由于構成的相對復雜性及其利益要求的差異,使得中間階層內部彼此之間缺少聯系的紐帶,因而也難以就共同利益達成共識,個體利益訴求的實現代替了組織化的利益表達,致使它無法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弱勢群體則由于自身組織化程度低,自我維護能力弱,資源有限,缺乏順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其正當的利益要求往往被邊緣化。近期頻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證明,“一旦正常的訴求渠道在一些地方不能得到認真落實,或者使公眾對這樣的方式失去信心的話,那么非正常的方式和渠道就會成為必然的選擇,而這種帶有暴力傾向的非制度性表達,將會影響中國民主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2]
3.利益表達的影響力不平衡。公共政策是政府在輸入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均衡不同群體利益關系的基礎上輸出的相應政治決策。強勢群體依據其掌握的社會資源和有利的社會地位,可以結成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團體,強勢群體不僅具有同政府官員直接對話的路徑,而且能夠利用手中掌握的社會資源,為自己的利益表達尋找理論支持和實現渠道,對公共政策制定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弱勢群體卻往往成為各種決策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決策的積極參與者,他們承擔著社會轉型的巨大代價,卻無法通過有效的利益表達途徑來及時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當代中國公民利益表達缺失的原因分析
1.傳統理念與文化對自由表達的桎梏。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的國家。 “有關言論自由的保護相當落后。即使在今天,封建專制主義在表達自由方面的遺毒還未完全肅清。”[3] 體現在政治文化層面,就是公民意識淡薄,存在嚴重的對政治權威的盲目崇拜和依賴盲從的政治心態,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人格和政治思想,只重視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由此忽略甚至抹煞公民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可以說民主理念、自由之精神還遠沒有形成。我們黨成為執政黨后,在民主自由與群眾利益訴求上進行了卓有成效而艱難的探索與培育,譬如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加強新聞輿論監督,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實行基層民主自治,建立信訪制度等,取得可喜成績,但民主自由對于廣大公民來說,仍然嚴重缺乏,理性訴求,自由表達還沒有形成文化上的自覺,依然任重而道遠。
2.基層政府的腐敗和官僚主義“不作為”與“亂作為”引發信任危機。官僚主義一直是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頑疾。官僚主義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漠視人民的疾苦,對群眾的合理要求冷硬橫推,這種做法就是對黨和國家的事業不負責,對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負責任,而只對自己或親屬或小團體負責,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使得一些本來應通過也可以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出于對基層政府的腐敗,官僚作風的民憤,是群眾對一些干部和基層政府存在普遍喪失信任感,導致群眾信“訪”不信“法”,形成一支龐大的涉法上訪隊伍,使上訪呈現出上訪數量的上升性,問題處理上的復雜性,信訪形式的組織性,表達方式上的偏激性等特點。一些黨員和領導干部或出于政績私利等考慮,掩蓋矛盾、堵塞言路、壓制民意,使民意呼聲往往不能及時反映到上級黨委政府,致使矛盾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尖銳,直到釀成群體事件,乃至出現更大的社會風險。
3.一些公共政策設計欠缺公平和公正。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威脅最大最嚴重的是在社會結構層面上社會公正問題所引發的社會風險,因為它會直接引發或加重失業,群體上訪,社會治安惡化等系列問題出現,甚至會轉化為整體化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4]。當前一些政府部門的決策受到強勢利益集團的影響,忽視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不公平、不公正、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而弱勢群體,由于缺少自身的利益代表,容易在利益結構調整中受損。譬如一些地方的土地征用政策,明顯構成對農民的利益侵害,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憑借權力與資本的強勢以微乎其微的代價獲取利益最大化。公安部在2004年的調查統計顯示,勞資關系、農村征地、城市拆遷、企業改制重組、移民安置補償等問題,是釀成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則是在制定公共政策設計時作為博弈的一方——弱勢群體權力的集體性缺失,缺乏應有的維護自身利益的聲音與保障。
4.制度和機制不健全,缺乏必要或有效的利益表達渠道。當前,中國公眾的利益表達渠道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黨派及社會團體、大眾傳媒、群眾自治組織、信訪與對話等渠道[5]。但中國現階段處于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期,一方面,現有利益代表組織還不能充分發映出日益復雜細化的不同利益訴求;另一方面,相關的體制和文化還沒有對日益增加的利益群體作好制度準備,已有的渠道亦不暢或缺乏有效性,公眾利益訴求的方式在合法性、公開性和透明性上還明顯不足。還沒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公民利益表達回應反饋機制以及對侵犯包括表達自由在內權利的行為和規范性文件的違法審查機制,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在體制內無法找到協商機制和利益維護機制之時,就只有尋求體制外的行為,這樣就會造成矛盾越來越復雜和激化,最終導致群體性事件,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
三、創新當代中國公民利益表達的路徑選擇
1.始終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正確認識黨的執政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中國社會目前已經分化為七大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其中,勞動者階層目前占人口總數的80%左右。而如何保護勞動者階層的根本利益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們黨執政的基礎,而且關系到黨執政的合法性。
2.以建立“責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當前,中國社會日益呈現利益分化和利益主體多元化,成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不僅要求政府具備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技術,而且需要表現出很強的解決沖突與糾紛的能力。尤其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易于出現種種矛盾和沖突之際,更需要建立一個具有超越性的,以公共服務為基本職能的政府,而不僅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府。唯有政府的超然姿態,才能建立起各種利益群體合理博弈的均衡機制,社會公平公正也才能成為可能,從而盡可能地消解社會矛盾與沖突。
3.搭建利益表達的制度性平臺,協調各階層利益。由于弱勢群體資源有限,利益表達合法渠道的不暢,不得不采用施壓性集體行為(如靜坐、集體上訪、非法舉行集會游行、圍堵和沖擊黨政機關等)來宣泄自身的利益訴求,黨和政府應為社會各個階層提供利益訴求的制度性平臺,讓各種群體都能夠平等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尤其是讓容易被忽略的群體有足夠的制度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使多元化社會中的各種利益訴求得以暢通地表達,使社會中的各種力量相互制約,平衡發展,而不會被強勢集團或既得利益集團所挾持。
4.大力培育和扶持民間組織,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協調,化解矛盾的作用[6]。民間組織具有天然的對社會各群體良好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對于有效整合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多種力量良性互動,逐漸消除公共權力與個體利益的對立以達到和諧狀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民間組織直接代表各公眾階層,向政府表達意愿,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協調公共政策和社會群體間的利益沖突。民間組織不僅是聯系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與紐帶,而且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可以為社會發展和穩定提供重要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任遠.形成多元化的利益表達機制和訴求機制[J].探索與爭鳴,2006,(1).
[2]李季平.民意訴求邊緣化與誹謗干部[J].現代快報,2007-05-21.
[3]任進.中國完善和發展表達自由保障機制的展望[C].北京:中歐人權對話研討會,2005-06-20.
[4]周多剛,吳春霞.利益表達機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廣西社會科學,2007,(7).
[5]趙光俠.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困境與出路[J].政治文明,2007,(1).
[6]臧乃康.非政府組織與農村政治文明建設[J].長白學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