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青
一個中年男人徘徊在路口:門前,佇立著一個年邁的女人。他們在等著誰呢?
讓歸來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己,這樣的等待是一種幸福。而如果等了很久,等待者還不見被等待的人歸來,就難免會想對方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這樣的等待就成了一種煎熬。
我不喜歡別人等我,因為我明白等待的無助和痛苦。
我5歲的時候,姑姑生下了表弟,一家人都忙著幫姑姑搬東西,換病房,只留下我一個人呆在一邊照看剛出生不久的小表弟。起先我在那自娛自樂地和小表弟說話,盡管他聽不懂,后來講著講著我就感到莫名的恐懼,最后竟然號啕大哭起來。
我6歲的一天,姑父送我去上學,他把我送到學校門口就走了。我走進學校,發現里面空無一人,還以為自己來得太早了,就坐在教室門口等老師,等同學,等了好久好久,獨自忍受著那份孤獨,眼中的淚水不斷往下掉。最后一位好心的叔叔把我送回了家,原來那天不上課,而我前一天沒去學校,所以不知道。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被全世界遺忘了,卻仍獨自等待著,等待著他們把我想起。
等待,是焦急的,漫長的。《詩經·靜女》中的小伙子被姑娘“愛而不見”而“搔首躑躅”,辛棄疾則“眾里尋她千百度”,
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卻顯得如此的平靜,竟感覺“你來不來都一樣”“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恒”。這樣的等待是何等的凄美。
蕓蕓眾生,有人等待,有人被等。等待的同時也在享受寂寞。梁實秋先生說過“寂寞是一種清福”,寂寞讓人感覺到空靈悠閑。在寂寞中等待,在等待中享受寂寞,期待寂寞過后與朋友、親人團聚,這樣的相聚也就顯得更加難得,讓人異常珍惜。等待,讓被等的人感到幸福。讓人產生沒有被世界遺忘的感覺。
“喂,你在干嗎?”
“等我女兒。”
“等我孫子。”
不同的音質,卻有著同樣的欣喜。
等待中包含著千言萬語。
點評:等待是一種煎熬,也是一種幸福,個中滋味,唯有局內人最為清楚。作者娓娓道來的往事讓人深有同感,但畫線部分的敘述略顯粗糙。其實,偶爾注意語言的整散結合,用排比、設問等方式來增強語氣,都可以使文章回味無窮。
(點評王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