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朝霞
一、科學發展本質論
鄧小平同志有一個享譽世界的科學論斷,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正是這一光輝論斷使中國變成了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幾個國家之一,也正是這一光輝思想使當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把鄧小平同志的這一光輝思想概括為“科學發展本質論”。具體講,這一理論又體現為兩個方面:
1.科學發展主題論。鄧小平同志通過對國際形勢的長期觀察和分析,于1984年就高瞻遠矚地指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他說:“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他還指出:“南北問題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這樣,鄧小平同志就把發展問題作為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注的主題之一。 發展問題不僅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且也是發達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為此,鄧小平在1984年10月31日會見外國客人時曾明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發展速度問題,再發展問題。”發展問題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更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當務之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成果,贏得與資本主義比較的優勢是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頭等大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順應世界潮流,發展自己,這是當今世界所普遍關注的問題。
2.科學發展硬道理論。 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形勢,鄧小開同志創造性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國際國內矛盾,抓住當代中國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鄧小平把發展問題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科學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論斷強化了發展意識,開拓了發展思路,體現了鄧小平發展觀的科學性和徹底性,是鄧小平發展理論的精髓。
鄧小平科學發展本質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第一,“科學發展本質論”蘊含著新的時代精神,順應了當今時代的潮流。鄧小平把中國新的科學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前途置于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加以審視,指出“要善于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他還強調:如果我們不能從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中規劃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那么中國就會錯過時機,就有可能被時代潮流所淘汰。第二,“科學發展本質論”適應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鄧小平曾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他還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把發展生產放在首位。社會主義要戰勝資本主義、優于資本主義,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只有當生產力發展了,并帶動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才能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第三,“科學發展本質論”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二、科學發展道路論
既然發展問題至關重要,那么,中國應當怎樣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呢?為此,鄧小平同志站在世界潮流的浪尖上,為中國指明了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的提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科學論斷。
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從自己的歷史經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正確結論。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尤其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輝煌成就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人民擺脫貧窮和落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人民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貪婪、腐敗和不公正地現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科學發展階段論
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任務是十分艱巨的。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人多地少,資源分布不集中,而且東西差距、沿海與內地的差距很大。科學發展的不平衡性體現在政策和策略上就表現為科學發展臺階論、先富帶動后富論和波浪式發展論。這三大理論是鄧小平創造性地運用唯物辯證法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典范,為鄧小平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和篇章。
1.科學發展臺階論
鄧小平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從國際大背景出發,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理論。這一發展戰略,表明中國人民決心用一百年左右艱苦奮斗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程。為了更好地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就必須采取適當的發展形式,對此,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臺階式”科學發展論,這也是鄧小平關于經濟發展形式的獨到見解。所謂“臺階式”的發展,就是指在一定的時候和一定的條件下,抓住機遇,加速發展,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每上一個臺階,國民生產總值成倍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綜合國力上到一個新水平。我國經濟發展,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就會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對“上臺階”問題談得最多、最徹底。他說:“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從我們自己這些年的經驗來看,經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臺階,是能夠辦得到的。”
2.先富帶動后富論
鄧小平認為,要使我國經濟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實現“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就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大政策。
早在1978年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好起來”。他強調“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他說:“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否則,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這就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必須防止和反對的。共同富裕不是“等量富裕”或“同步富裕”,而是逐步縮小時間差和程度差的漸進過程。因此,我們既反對“同步富裕”又反對貧富懸殊,我們追求的是先富帶后富,后富趕先富,最終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3.波浪式發展論
通過對近些年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實踐的正確總結,鄧小平早在80年代初《視察上海時的談話》中指出:“可能我們的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在這里,鄧小平把經濟發展的客觀邏輯簡明清晰地概括為一個“加速(臺階)調整加速(臺階)”的循環往復的波浪式前進過程,從而把加快經濟發展上升到了發展規律的理論高度,闡明了加快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與實際意義。應當說,鄧小平的這一發展理論是反映了經濟發展客觀實際的。它告訴我們,經濟發展不是每年按一個固定的百分比直線式增長,上臺階需要每隔幾年實現一次,而不是毫無喘息、不間斷地進行的。
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也指出:“看起來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而后繼續前進。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平平靜靜、穩穩當當。”從我國經濟的長遠過程來看,既要加快發展又要注意節奏,出現問題及時調整,這正是鄧小平用唯物辯證法指導經濟科學發展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