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藹北
原題回放
請以“不要輕易說‘不”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之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津
要想寫好本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從思維方式上來說,該命題“不要輕易說‘不”具有很強的思辨色彩。“說‘不”是個傳統的命題作文,“不要輕易說‘不”是在傳統命題基礎上的推陳出新。這道命題對“說‘不”并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肯定,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樣行文才會做到準確、到位。
2.從選擇材料來看,面對洪災、冰雪災害、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們都不要輕易說“不”,因為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戰勝這些災難,與此同時,也不能輕易拒絕其他力量的幫助,如果有外力幫助的話,我們可能會成長得更好,發展得更快。這充分表明該命題具有鮮明的導向性,能引導考生正確面對磨難,培養堅強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
3.從關注現實來講,本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為考生寫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為開闊的視野。我們既要關涉到自然常態下的“不要輕易說‘不”,也要注意到人文環境中的“不要輕易說‘不”。無論是國家最高科學獎的獲得者、“感動中國”的人物,還是平民英雄,都可以成為證明我們觀點的材料和論據。
下水作文
不要輕易說“不”
人生有太多的不順和挫折,我們不要輕易說“不”,要挺直腰桿子說“我行”“我能”。人生就像大海,有漲潮的激蕩,也有落潮的低迷。駕著扁舟航行于茫茫大海上,我們必須學會承受潮起與潮落,學會承受風暴與海浪,這樣才能到達百花盛開的彼岸。
遭受羞辱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說“不”。不能忍受一時的屈辱,可能就會導致終生的挫敗。林肯說:“我把過去遭受的羞辱看作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是的,不輕易說“不”,林肯把羞辱視為他成功的鋪路石,在多次競選的失敗中一步步走向總統的寶座。美國盲人艾利克也說:“我是背著羞辱上來的。”艾利克把羞辱當作繩索,絕不輕易說“不”,最終使自己攀登上珠穆朗瑪峰。司馬遷在描述韓信時也曾說:“成大事者,不恤小恥。”不輕易說“不”,就能忍住暫時的羞辱,這是生活的一門藝術。我們要學會把輕蔑的言語當作動聽的歌曲,把不屑的眼神看作閃爍的流螢,學會忍辱負重,體味人生的千般艱難,萬般辛苦,這樣我們便會更堅定地朝著理想闊步前進。
身負重壓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說“不”。每一朵花都曾經是一顆種子,但并不是每一顆種子都可以綻放出嬌艷的花朵。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承受不住石頭的重壓,就會長埋于泥土之下。跟種子一樣,生命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競爭的延續,重壓在我們肩上日復一日地累積,只有學會承受,不要輕易對自己說“不”,我們才不至于在生活的夾縫中無法前進。重壓只會欺負弱者,不要輕易說“不”,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輕松,擋在前進道路上的山峰也不再會險峻。
享有名譽的時候,不要輕易說“不”。名譽仿佛商店櫥窗里陳列的水晶,閃閃發亮,吸引路人的目光。但榮譽也如水晶般易碎,一不留神,就會變成滿天的星星。陶醉在名譽光環中的人,會看它看得忘了起程;把名譽視作水晶的人,會在它破碎后一蹶不振;只有看淡名譽,我們才不至于在成功中迷失自己。面對名譽,我們不要輕易說“不”,而要把它珍藏在心里,就會在明天撰寫出更多的傳奇。
生活是不容易的,只有不輕易屈服,不輕易說“不”,我們才能渡過一道道難關,跨過一道道艱險。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過坎坷多變的歲月,我們會發現風雨過后的彩虹格外迷人。
標桿作文
不要輕易說“不”
一考生
北京的太平湖已被填平,成了西直門地鐵總站。這里每天車馬喧囂,人來人往,匆匆的過客可能未曾想到,有一位老人葬身這里已有四十三年了。太平湖水并不太平,這位老人即老舍先生,他以永久的沉默完成了對一個時代短暫的控訴。
不要輕易說“不”。
四十三年前年逾六旬的老舍先生也曾申辯“我沒有賣國,事情不是這樣的”,但“英姿颯爽”的紅衛兵卻輕易地對他說“不”。“不,快交代,為什么把《駱駝祥子》的版權賣給美國?”老舍被他們拳打腳踢,一身青紫,跪在桌上。他高傲的頭顱終于耷拉下來,僅剩的一點兒力氣支撐著他疲憊的身軀走向太平湖岸。我想老舍臨死前“嗡嗡”響于耳畔的可能只有一個音節——“不”,這一簡單短促的漢語音節成為了最粗暴直接的強權否定。“不”意味著你已喪失了說話的權利;“不”意味著你已被剝奪了做人的尊嚴。
一聲聲“不”的否定可以在老舍走上寧靜的天堂之路時斷絕,可是它卻在中華大地上足足響了十年之久。巴金在《懷念蕭珊》中說到,自己被干校“關押”之時,也正是愛妻蕭珊患絕癥彌留之時,巴金一遍遍地哀求,讓我陪陪我年老的妻子,陪她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我愿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不,你必須回干校去,你不是醫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巴金老人怎能想到,他的苦苦哀求換來的還是一聲“不”的回絕?是的,巴金老人想不到,他能寫盡人性的千姿百態卻始終也無法看清獸性的猙獰不堪。“不”的最終審判將巴金與蕭珊陰陽相隔,將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阻隔。
多少不屈冤魂幽幽地飄蕩在四十多年前中華陰霾的天空上,多少赤子在四十多年前飽經苦難的折磨。而今,年輕的學子們,讓我們按住自己的胸口,感覺里面是否還流淌著華夏民族的鮮血?讓我們默默地起誓:不要再輕易地說“不”,不要再以正義的名義去屠戮生靈,不要再將人性讓位給獸性,將人權讓位給強權!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野蠻已退出了歷史,文明已登上了舞臺,狂熱的暴力已銷匿了蹤跡,但那隱性的、冰冷的暴力是否還潛藏于我們心中?那一聲聲“不”的呵斥曾深埋于太平湖的淤泥之中,可是如今它們是否又要粉墨登場了?
當翁帆選擇了楊振寧時,多少人輕易地說“不”?當萬科老總王石為災區捐款數額不大之時,多少人輕易地說“不”?可是有誰規定,28歲的人不能嫁給82歲的人?有誰規定,自愿捐款,數額必須達到一個定量?我們羨慕郎才女貌,年齡相當,可是忘年之戀也未嘗不可;我們尊重慈善舉動,可是捐款也該以自愿為前提。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不”,但請不要輕易地說“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表達自我,讓我們先冷靜地想一想,再決定,是“可以”還是“不”。
可以說“不”,但請不要輕易地說“不”,請不要以正義為名,用偉岸、崇高的道德扼殺平凡、卑微的人性。
太平湖已填平,地鐵站已發車。愿這缺乏氣度、缺乏包容的狹隘思想在地鐵的碾壓之下永遠不得滋生,愿老舍先生曾經的緘默能給我們民族以無聲的警醒。不要輕易說“不”。看吧,鈴聲響起,地鐵開了,下一站是“蘋果園”,那里的蘋果就要豐收了。
點評
文章開篇就從“文革”時期老舍以死抗爭為由頭暗示了不要輕易說“不”的相關主題。結尾時,作者不忘照應太平湖、地鐵站,簡要描述下一站是“蘋果園”,既前后照應,又絕妙地點明了主題,更給人以希望和期待。
結構的圓滿,還體現在作者巧妙的過渡上。論述清楚了老舍不輕易說“不”之后,文章用一句“一聲聲‘不的否定可以在老舍走上寧靜的天堂之路時斷絕,可是它卻在中華大地上足足響了十年之久”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巴金先生的事例。這既支撐了前文的論點和說理,還巧妙地把視線引向了更為開闊的論證空間。
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作者又善于詳略得當地處理各種事例。老舍和巴金的事例是典型的,作者詳細論述;翁帆擇夫、汶川地震后的王石捐款事例也是典型的,作者卻是簡要地引述,而以論說為主,從而使全文在論述過程中引例詳略得當的特色倍加明顯,更增強了論述的力度和突現了文章詳略得當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