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伴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誕生了中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第一家企業一一北京外企服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FESCO)。在慶祝外企服務集團30年華誕之際,貴刊2009年11月的封面報道《奮進30年夢想新起點——紀念北京外企服務集團成立30周年》,讓人重溫了外企服務集團每個發展階段和歷程,回憶當年一起為FESCO事業打拼的情景,讓人感慨萬千!
外企服務集團的30年,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的30年。自1979年派出第一名員工開始,截止目前,集團服務的外派員工達到35萬人,服務客戶公司8770家,其中在北京的“全球500強”企業中,90%以上選擇了FESCO的服務,至今,FESCO已經成為中國人力資源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
就像一位老外企人所說,“我們今天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無不是為了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企業會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明天。當我們為FESCO的明天盡力時,我們沒有遺憾,我們期待著更加輝煌的FESCO的明天!”
(北京 丁之中)
掌控產業鏈
貴刊2009年11月號的特別策劃《回歸本源一掌控產業鏈的商業“陽謀”》讓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跨國以及中國企業開始意識到品質背后的商業價值,并在構建自身的供應鏈,由此達到掌控產業鏈的商業目的。
根據郎咸平的考證,山西商人自清朝就開始意識到了要做一個成功的商人,必須掌控整條產業鏈,而不僅是制造。當時晉商從南方販茶葉,從制造到包裝,到加工,到運輸,到批發,到最后的零售,整條產業鏈完全掌控。
從目前來看,最讓國人期待的是同仁堂。目前這一百年老店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前店后廠作坊式生產,開始進入一個藥材原料供應的新領域。這種運營模式的升級,使同仁堂從產品生產的上游環節開始就能做好嚴格的質量管理控制,產品的品質在原材料上就能得以保障。沒有中間商,不僅使銷售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還能讓產品的終端價格達到同等質量中的最低,而且也使同仁堂一步一步控制了整條產業鏈。
(沈陽 李天昭)
“誤打誤撞”的張伯宏
看了貴刊2009年11月號《張伯宏讓更大的成功來得更晚一些》一文,讓我想起曾經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他——這個18歲就當上CEO的年輕人,并沒有想象中的少年張狂,反而憨厚、靦腆。說起話來,思路敏捷,很有條理性,時不時動動桌上的杯子,累了索性就爬在桌上講話。
比起同齡的孩子,張伯宏的經歷是耀眼的——歌手、詞曲作者、網絡游戲公司的CEO,出生于1988年的張伯宏刷新了“80后”創業的紀錄,張伯宏同樣也是幸運的,當很多人在職場摸索時,他早已成功。
張伯宏坦誠他的成功是“誤打誤撞”,他也知道年輕人太容易得到一個別人羨慕的位置,并不是好事。年輕人應該先經歷磨練,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努力,不在乎成功來得晚一些。背負起創業的光環和炒作的嫌疑,張伯宏勇敢前行,希望他用自己未來幾年的成就證明這一切絕非炒作。
(上海 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