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希望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黨綱和國策;銀行發放貸款未來能加大比重。我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最悲觀的情況是:國進民退的情況進一步加重,民間資本的活躍度降低,整個經濟的活力下降。
人物簡介
盛景商業研究院院長、華創盛景基金創始合伙人。原清華紫光原副總裁,預判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著有《生死轉型一~金融巨變下的生存發展之道》,受到《華爾街日報》等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近出版了《商業模式的力量》一書。
就中國經濟本身來講,通過政府打強心劑等手段目前看來最危險時刻短期內已經過去了,未來2.3年后將迎來更艱巨的挑戰,4萬億投資計劃和10萬億新增銀行貸款使產能過剩的嚴重性進一步加劇。主要體現在產能嚴重過剩的集中爆發,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警惕。
總結起來講,對于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看今年數據,全面回暖我們沒有任何的擔憂,因為國家的投入、銀行的新增貸款都上升到歷史高點,但是這個歷史的高點,進一步放大了中國產能過剩。所以,我們要關注到這一巨大的潛在風險。2-3年后,美國消費者如果進行儲蓄,合理消費,中國政府的投資增速趨于平緩,而這3年里產能又被進一步放大,那么,那時中國的產能過剩可能將面臨進一步的爆發。
我主要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目前中國完全依靠投資拉動經濟,“三駕馬車”失衡,唯一的解決方法是中小企業一定要發展起來。因為只有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所覆蓋的人群才能有消費能力,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中小企業本身擁有大量的稅收、解決就業的能力,創新的動力等,如果不釋放出來,中國經濟目前雖高速增長,但質量很低、大而不強的被動局面就無法得到有效化解。
我現階段最關注的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的領域以及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商業模式的創新,融資方面的重點是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創業板的重要意義是拉動了民間投資,讓整個經濟進一步活躍起來。
對于現在整個經濟指標來說,中國對于中小企業的經濟指標基本沒有,無從分析。大的宏觀數據,我們認為都是國有主導的,希望政府能真正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只有這樣中小企業的發展才有希望和未來。
我個人期待的是:希望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黨綱和國策:銀行發放貸款未來能加大比重。我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最悲觀的情況是:國進民退的情況進一步加重,民間資本的活躍度降低,整個經濟的活力下降。
在金融危機來臨時,企業普遍大幅度減少培訓方面的支出,以保住現金流。而當后金融危機時代來臨時,企業普遍已解決了生存問題,開始關注發展的問題、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次的關注比以前更為重視,投入更大,也更為緊迫。在如何幫助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問題上,對我們來說是個重大機遇,同時也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對于企業該如何進行轉型升級的問題,政府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我們在今年迅速推出了商業模式的創新、資本運作等高端特色培訓項目,希望通過這個平臺的搭建,幫助中國企業真正實現轉型升級,把握創業板的歷史機會。希望未來3、5年內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上市公司。通過培訓咨詢的平臺挖掘和培育潛在的投資項目,再通過投資項目的放大,獲取更高的利潤。這樣一方面不但是積極應對后金融危機,另一方面,也是在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后危機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