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投源源不斷的進入,優視科技在過去兩年多時間增長了50倍!這家年輕公司更宏大的夢想是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領導級企業
經過十年的商業歷練,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愈加成熟,不論是業內還是外界,很多人對于那些頗具顛覆性的商業創新似乎波瀾不驚。盡管如此,優視科技(UCWEB)的商業數據仍然吸引了很多風險投資人。
這是~家專注于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年輕公司,但爆發力以及持續力驚人——在過去的2年時間里,優視科技增長了50倍——截至2009年10月,優視科技全球范圍內取得了下載量超過2億次、用戶8000萬、活躍用戶近4000萬的成績。這意味著在中國1.55億的手機網民中,約有25%頻繁使用優視科技所提供的手機瀏覽器。
中國龐大的手機用戶量一直被視為未來的金礦,而優視科技的極具誘惑力的商業數據,更是引發了人們對于這一新公司以及中國移動互聯網未來的無限遐想。
幾個月前,優視科技宣布接受了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晨興投資、聯創策源三家企業和投資機構的戰略投資。未來,優視科技和阿里巴巴雙方將在多層面共同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打造領先的移動電子商務平臺。
優視科技首席執行官裁俞永福在接受《中國新時代》采訪時表示:“坦白地說,這次戰略投資,本身外部的環境并不好,今年年初,很多人對于市場都是很悲觀的,不知道經濟會掉到什么樣的階段。我知道很多投資人全放假了。但是這樣的環境反而給了我們考察投資者的機會。”
俞永福說:“接受這一輪戰略投資的時候,我們是甲方,有很多VC機構,包括戰略投資人,都和我們頻繁溝通過。最終我們認為阿里巴巴集團對我們的戰略價值更高一些,所以選擇了阿里巴巴作為戰略投資者。”
得益于此前的投資人經歷,俞永福對于優視科技未來戰略的思考更為周全。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整個的移動互聯網會在未來10年發展中,優視科技需要得到哪些幫助7而阿里巴巴已經電子商務領域奠定了無可撼動的地位,所以不論是從滿足用戶需求還是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結合。”
按照俞永福的預測,移動電子商務是整個移動互聯網產業鏈的最后環節,在此之前,移動用戶的需求主要為資訊和娛樂產品。因此,優視科技把自身定位為“打造移動生活平臺”,在UC2.0時代滿足移動用戶對于資訊、娛樂、商務的多元需求。
試水移動電子商務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08—2009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移動電子商務成為電信運營商、信息服務提供商及傳統互聯網企業展開競爭的重要領域。傳統互聯網企業也加入到移動電子商務陣容,其中阿里巴巴首當其沖。
2008年2月,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兩大子公司——淘寶網和支付寶聯合推出“手機淘寶”并進行運營測試,宣布進軍移動電子商務一一隨著手機淘寶網的推出,阿里巴巴正式進軍移動電子商務領域。
2009年3月,阿里巴巴再次推出移動版“誠信通”,加強布局移動電子商務。今年6月,阿里巴巴與優視科技的戰略合作被視為一次足以影響行業格局的強強聯手。
阿里巴巴表示,集團未來投資重點是專門從事移動互聯網、電子支付和其他科技企業。迄今為止,除了優視科技,阿里巴巴還投資了口碑網、愛狗網等10余家互聯網企業,涉及投資金額7300萬美元。
阿里巴巴等投資方的加盟,讓優視科技得到了持續高速度成長的后備支援。俞永福表示,2007年夏天開始,優視科技就獲得了第一輪融資,即展興投資、聯創策源的]000萬美元投資,今年,“來自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投資,也是千萬級以上美元的檔次。”俞永福說,“所以說我們可以專注地考慮產品、用戶,而不用考慮明天吃不上飯的問題。”
第三方機構艾瑞預計,2009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營收規模將達5500萬元。隨著中國手機用戶的增長以及3G商用技術的普及,中國移動電子商務的前景顯然非常樂觀。但俞永福卻顯得頗為謹慎。
他表示,從PC互聯網的發展來看,依靠廣告的商業模式最先成熟,用戶的娛樂增值產品其次成熟,最后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能夠大規模發展,說明這個產業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環境。因此,“移動電子商務的成熟,需要大量的基礎建設,投入回報期比較長。如果你想三年以后收成,你可能今天就得做一點什么事情,否則三年之后這個行業就跟你無關了。”
目前,優視科技更多地是專注于產品和產業鏈的布局。俞永福表示,“我們會考慮在廣告,以及向用戶提供一些娛樂增值產品等方面做一些小規模的嘗試,所有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都會往這兩個方面去嘗試。”而對于優視科技與阿里巴巴在移動電子商務方面的深度合作,俞永福不愿過多透露其中的細節。
“管道工”的專注
談及優視科技自2004年創立以來的高增長秘訣,俞永福最為推崇的一條就是“專注和專業”。他說,“我做投資的時候在6年里看了不下500家創業企業。創業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犯的錯誤是企業的青春期的問題,容易認為自己長的很大了,應該做很多事,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但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是做好減法,即專注,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們做的比較堅決,有任何誘惑我們都能做到說NO。”
優視科技提供的核心產品UC瀏覽器能夠運行在Symbian,WindOWS Mobile,JavaBrew、Linux、MTK、iPhone等主流手機平臺的100多個著名手機品牌、近2000款手機終端上,是全球適配平臺最多的手機瀏覽器。目前,優視科技公司員工超過380A人,其中研發技術人員的比例接近70%,產品和技術研發被視為這家年輕公司的生命力。
“回顧十多年的互聯網發展,其實有一條總結的規律,就是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是那個“1”,就是你的產品,你后面可能劃很多零,這個零可能是說你的市場做的好不好、你的經營做的好不好,你的管理做的好不好,但是如果“1”沒有立足的話,所有的東西都等于零。因為互聯網很難樹立一個圍墻,說讓用戶只用你的產品,比如說瀏覽器,用戶一定會安裝好幾個瀏覽器,最終決定使用的,一定是因為他最喜歡那個產品。”俞永福說。
可以說,專注讓優視科技不僅在產品和技術方面得以持續創新,更是保證了這家新公司在手機瀏覽器上的領先地位。
在優視科技的公司內部,兩位創始人即產品總裁何小鵬和技術總裁梁捷仍然分工明確,產品涉及的是對用戶需求的把握,“負責產品的最多的事情都在研究中國用戶在手機上網的時候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怎么樣去解決。比如說3G發布以后,手機的網絡帶寬提高了,用戶手機上網會有哪些改變,會有哪些新的問題誕生?所以研究用戶需求是產品的第一要素。”
在技術方面,最讓俞永福津津樂道地是,優視科技自創立之初就創造性地使用了云計算的基礎架構。“我們從發布第一個產品至今,沒有做過單機版軟件,都是服務器+客戶端這種架構的瀏覽器產品。”
經過研究發現,優視科技始終認為,手機和PC之間是存在著鴻溝的,不管是處理能力、運算速度,網絡帶寬,兩個終端之間是存在代溝的。“所以你想讓手機很好地去訪問PC互聯網的內容和應用的話,如何彌補兩個終端之間的這種差異。我們就用了云計算的架構,就是用后臺的服務器集群來補充終端的能力。”
俞永福更形象地把優視科技定義為“管道工”。他表示,“我們有一個總結叫。端、管、云”。互聯網過去十年積累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應用和內容就是所謂的‘云’。端即是手機終端用戶。如何把‘云’在手機終端上落地?其實我們就是干了管道工的活,我們就專注于把自己的管道做好。做好管道其實就是一種開放和合作的態度,不吃獨食。”
俞永福承認,優視科技做不了所有的事,所以我們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們把互聯網上最重要的,或者被證明用戶最需要或者最強的合作伙伴都與UC的平臺進行嫁接。比如說用戶在手機上如果要進行支付,那我就一定會把支付寶的平臺跟我們對接,我不會自己再考慮做一個支付系統,比如做視頻,我自己不去考慮做視頻的業務,我只是把通道去搭建好,讓視頻播放更流暢更快。”
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產業格局并沒有最終確定,但從目前發展來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通等三大運營商無疑是未來市場的話語權掌控者。“因為他們掌握了太多的元素,對‘端、管、云’每個環節都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資源的角度,他們干任何事情都比任何公司強。”俞永福說,”但運營商也有很多事情是干不了,無論是體制、機制。效率等各方面(和高成長型的科技企業相比)是有差異的。”這就給了優視科技在管道搭建上的成長空間和技術創新。
軟件服務化
自雷軍投資優視科技開始,很多朋友就提醒他說,“瀏覽器生意不好干你看都是谷歌,微軟等等在做,這是巨頭的游戲。”反倒激起了雷軍的好勝之心。
對于互聯網公司賴以生存的最敏感的商業模式話題,俞永福承認,優視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谷歌的商業模式,即軟件服務化。但由于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俞永福對于優視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優視科技的最重要目標仍然是發展用戶,經營性目標尚在其次。“因為互聯網市場發展這么多年,很有意思的是人流和現金流不是同時發生的,大家都先解決人流問題,再去解決現金流的問題,到今天還是這樣的狀態。”
按照俞永福的說法,互聯網的業務模式的創新,就是聚合更多的人流,然后實現企業的現金流。實際上,只有三種現金流變現的方式——廣告的模式、娛樂增值產品模式以及電子商務模式。“我覺得我們的心態沒必要那么急。盡管現在整個產業是快速增長的,但從商用化進展的角度,還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我們就耐心一些,等整個產業的商用化進展達到一定的成熟度。”俞永福預測在2011年,移動互聯網商業化的程度就會達到了一定的“度”,“這個時候各個公司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把流量轉換成現金流。”
隨著風險投資源源不斷的進入,優視科技得以專注于企業的產品技術以及用戶規模的高速增長。這家年輕公司更宏大的夢想是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領導級企業。
”回顧中國十幾年的PC互聯網,中國都是在學習美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本地的創新和實踐。“俞永福頗為自豪地表示,優視科技并沒有學習美國和日本,因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絡、全球最大的手機用戶、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人口。“在移動通訊產業的各個環節,我們一直站在制高點,我們在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