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門”只是跨國公司在華竊取商業情報問題的冰山一角,在深不可測的水下,隱藏的是鋼鐵巨頭們為把持全球產業鏈話語權而展開的各種操縱
2009年7月的上海,驕陽似火,中國與三大鐵礦石公司的價格談判也陷入膠著期。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需求走軟,眾多中國鋼鐵企業也處于虧損狀態,這似乎是中國打出降價牌的最好理由,但是,談判桌對面的幾家跨國公司代表卻似乎摸準了中方談判人員的脈搏,遲遲不肯在降價協議上落筆。
事實上,自從2003年加入鐵礦石談判機制以來,盡管中國早已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但卻在歷次談判中以失敗告終,每次都要屈從于對方的高額要價。這一次,勝利的天平似乎又要偏離中國了,但一個事件的爆發,卻令整個談判的進程戛然而止。
2009年7月5日,淮海中路300號香港新世界大廈51樓,澳大利亞力拓公司駐上海辦事處的員工像往常一年,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忽然,幾名身著便裝的中國政府部門辦事人員來到辦公室,表示要與力拓上海辦事處的幾名員工談話。很快,辦公室變得越來越安靜。
第二天,官方消息傳來,力拓公司駐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胡士泰、力拓經理劉才魁,力拓員工王勇,葛民強均被中國國家安全機關拘捕。
僅僅過了兩天,力拓集團位于上海辦事處的大門就不再像往常那樣對外大開著了,盡管透過玻璃大門,依然能看到里屋的辦公室內有員工在來回走動,此時的他們,就像幾名被逮捕的員工家屬一樣,心中充滿了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幾位昔日的同事失去了自由?
按照上海市國家安全局的表述,他們經過深入偵查,已初步查明胡士泰等4人涉嫌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我國鋼鐵企業商業秘密的犯罪事實,觸犯我國《刑法》第219條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罪。同時,胡士泰等4人還涉嫌商業賄賂犯罪。檢察機關在審查后認為,有證據證明胡士泰等4人涉嫌上述犯罪,因此才依法對上述4人做出批準逮捕的決定。
作為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一,力拓集團一直是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談判中的主要對象。在2009年的談判中,中國商務部將談判事宜交給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處理。原本,中鋼協要求鐵礦石價格恢復到2007-2008年的水平,即巴西礦和澳大利亞礦應至少分別降價39%和45%。但談判進行到4月初時,力拓卻表示他們已與亞洲其他主要客戶達成協議,鐵礦石暫時降價20%,此舉立刻遭到中國鋼鐵企業的聯合抵制。
力拓公司中方員工被捕的背后,只是跨國公司在華竊取商業情報問題的冰山一角,在深不可測的水面下,隱藏的是鋼鐵巨頭們為把持全球產業鏈條話語權而展開的各種操縱,盡管有人從一開始就將此次事件的意義上升為兩個新興經濟體的一次政治博弈,但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任何以損害對方利益為目標的商業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雖然時至今日這4人依然被羈押在案,最終的審判結果也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最后的“贏家”應屬于真正參透“和諧、共贏”之道的一方。
去“政治化”
在力拓被捕的4名犯罪嫌疑人中,胡士泰原為中國天津人,北京大學畢業后,曾赴澳大利亞留學,后進入力拓公司并加入澳大利亞國籍。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劉才魁、葛民強、王勇的國籍則是中國。
據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斯蒂芬‘史密斯透露,澳大利亞外交官員在胡士泰被拘當天就已被告知此事。同時他也堅稱,沒有證據顯示胡士泰被拘與力拓的任何商業問題有關聯。
胡等人的被拘,引起了部分對中國充滿偏見的西方媒體的攻擊。美聯社在報道中稱,胡士泰的被捕向全球商界傳遞了使人不安的信息,更顯示了在中國做生意的潛在危險。
8月12日,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日前上海市檢察機關以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準逮捕決定,這是發生在中國境內的一個司法個案,我們應該相信中國的司法機關會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對這個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
正當人們疑惑到底此次事件只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案件,還是原因更趨復雜的政治事件時,進入8月中旬,答案漸漸明晰。
8月12日,上海市國家安全局人士向媒體記者證實,力拓案件的偵查部門已經轉至上海市公安局經偵處,批捕機關為上海市一分檢。同時,胡士泰等4人的罪名已經有所變化:從“竊取國家機密”改為“侵犯商業秘密”。
事實上,8月12日正是胡士泰等人被上海國家安全機構羈押的第37天,而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無指控的羈押時限即為37天。
關注此案的律師認為,相對于竊取國家機密而言,侵犯商業秘密是較輕的罪名,辦案主體也自然會發生變更,國家機密罪的定密主體必須是國家各級機關單位,但是商業秘密定密的主體只需要是鋼鐵企業即可,只要鋼鐵企業認為不想為工作所知曉的情況,都可以認為是商業機密。同時,這兩個罪名的權利主體也不同,國際機密的權利人是國家,而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則是各大鋼鐵企業。
竊取國家機密和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的審查過程是類似的,主要的不同在于律師會見當事人的難度。一般情況下,在處理竊取國家機密案件時,律師要獲得辦案機關批準才可以會見當事人,較為嚴格,而在處理侵犯商業秘密案件時則無需走這一程序。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胡士泰等人的罪名由涉嫌竊取國家機密罪“降格”為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意味著力拓案此前濃厚的政治色彩被逐漸淡化,整個案件的后續處理會回到市場和法治的軌道上來。
2009年11月11日,澳大利亞外長史密斯在新加坡參加APEC會議期間,對外透露了力拓案的最新進展:中方對胡士泰等4人涉嫌“商業間諜”一案,已再次延長了偵查羈押的時間,延期時間為2個月。
目前,胡士泰等4人的具體罪名已被更改為涉嫌“侵犯貿易秘密罪”和“貿易賄賂犯罪”。在偵查期間,上述罪名依然可隨偵查的進展而改變。而一旦發生改變,偵查時間則仍可以繼續延長。
“內鬼”隱患
盡管對于胡士泰等人的被捕,力拓鐵礦石業務的CEO Sam Walsh從一開始就擺出一副頗為強勢的表態:“力拓集團將大力支持其雇員對這些指控進行辯護。從所有提供給我們的資料來看,我們仍然認為,我們的員工在中國業務的往來上,行為是恰當和合乎倫理道德的。”
事實上,根據中國辦案機關的調查,自2009年以來,在中外進出口鐵礦石談判期間,胡士泰等人采取不正當手段,通過拉攏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等方式,刺探竊取了中國國家秘密,對中國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害。
例如,作為力拓在華的首席代表,胡士泰為了在談判中占有優勢,建立了一個關于中國鋼鐵企業的戰略情報信息庫,其個人電腦中存有大量力拓中國鋼鐵企業的鐵礦石采購計劃,存貨報告,生產計劃、銷售計劃等詳細資料,甚至包括這些公司和鋼鐵協會高層的會議記錄。也正是這些情報的性質以及其獲得情報的方式,導致胡士泰跨越了中國法律的邊界。
自從2003年加入鐵礦石談判機制以來,無論供需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卻總在與國際鋼鐵巨頭的價格談判中處于下風,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漲價的結果,唯一的變化只是每次的漲價幅度不同而已。
進入2009年,作為中方談判的代表,中鋼協決定加大力度整頓國內的貿易秩序。一位中鋼協的人士透露,每年一到談判前夕,三大鋼鐵公司就會立即派人到中國的各個鋼鐵廠了解生產情況,摸清中國市場的底細。力拓也在2008年成立了一對一的調研組,在內地各個地區的鋼廠都派駐了專門的市場調研人員搜集相關的情報信息。
而就在中鋼協準備“嚴查三大礦山內奸”之時,力拓案的爆發似乎也印證該類事件的嚴重程度已經引起了中國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不僅是這幾名力拓員工,還有其他跨國公司的在華員工也在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大量獲取中國企業的核心機密,最終迫使中國鋼鐵企業在近6年的鐵礦石進口中,多付出近7000多億元一一相當于全國鋼鐵行業同期利潤總和的一倍多。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速度的加快、外資公司在華滲透的程度也不斷加深,與此同時,他們在中國搜集商業情報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曾有國際關系方面的專家指出,在當前世界500強的企業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情報機構,他們收集并儲存與市場和競爭者有關的一切信息,甚至還—直在監視競爭對手的信心和士。
盡管中國政府早就意識到,“和平建設時期,保密就是保安全、保發展”。但力拓案的爆發,還是讓我們再次發現了自身肌體存在的眾多漏洞。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爆發,各界人士紛紛拿出自己的觀點,但總結起來,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借鑒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動用政府部門的力量為保密管理工作保駕護航,規范競爭秩序,提供公正環境。同時,國資委。商務部與行業主管部門應在各自法定職權范圍內,加強對所屬重點企業經濟保密工作的行政干預。
二是加強對重點行業的監測以及大型國有企業的保密監管工作。力拓等跨國公司通過各種途徑,從中國的大型企業以及政府機關內部獲得了大量的重要行業信息。目前,在三大國際鐵礦石公司任職的中方員工中,不少人此前都曾在中國的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大型國有企業工作過,具備豐富的人脈關系的他們自然也對很多內部消息十分“靈通”。因此,加強對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國有企業的監管,隨時排查“內鬼”,就成為減少信息外漏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第三是要加強對在華外資企業的監管。一方面,要防止其通過各種手段變相賄賂中國的政府官員以及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從源頭上遏制信息外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還要依法加強對其賬戶和稅務的嚴查,以防止他們通過轉移定價、轉移收入等方法做低利潤,或通過編造財務報表、挪用資金等不法手段來欺騙中國的監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