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曹和平還兼任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政府專家委員、廣州市產權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云南省政府經濟顧問等。
北京奧運會后,各大城市的GD P增長低微,去年4月股市開始下滑。另外,“雙防”問題——即防止個別行業的經濟過熱變成全面的經濟過熱、防止個別領域的物價過熱變成通脹,已經擺在我們面前。
當時我們沒有遭受到海外市場的實質沖擊,對經濟的判斷是過熱,所以一直在調控,但等北京、上海、廣州等重要城市的經濟數據出來以后,決策部門才開始有所擔憂。此外,來自銀行方面的數據顯示,五大投行有三個出現問題,這表明問題十分嚴重。投資銀行我把它稱為“批發銀行”。它們出現問題,隨即影響到“零售銀行”,從而影響到企業家信心降低和投資項目等經濟活動的減少,直至最終影響到消費群體的消費信心。
當4萬億投資決策出臺時,我當時的感覺就是:驚呆了!就像打仗一樣,最初派遣一支軍隊進攻一個方向,突然發現敵人在另外一個方向。從目前2009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4萬億掉下來了,調動了14萬億,總共是]8萬億。其實并不大,去年是17萬億的投資需求,今年增加10%,我覺得正好,確實把需求拉起來了。現在看來,短期采取的手段。會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會帶來消極作用。積極作用表現在:當出口下降時,需要刺激內需,但是人們的消費需求是比較穩定的,短期內不會改變。可以改變的只能是投資需求。
GDP的增長,我個人認為,會向10逼近。它不會在GDP的意義上和就業的意義上出現大的波動,但是它會在結構的問題上,增加新一輪調整的難度。對于前半年的經濟數據尚不足以支持中國經濟探底回升的觀點,第三季度的數據出來后,我們應該這樣說,中國經濟正在處于探底回升的階段,短期內不會出現下滑。
從長期判斷來看,問題依舊存在。此次增長僅僅是原來意義上增長勢頭的恢復。一般來說,經濟遇到大問題的時候,結構調整的成本最小。因此去年中國經濟遇到問題時,調整的時機最好,但我們沒有,所以結構問題仍然存在。
4萬億拉動18萬億的投資消費,其實變成的是購買原材料,促進勞動就業,總供給和總需求存在偏差,因此,我們國家從表面上看,是總需求管理,實際上是總供給管理。與美國經濟體制不同的是,中國不能容忍物價提高,但是能夠容忍失業。因為我們國家城市和農民的就業是兩個機制,當農民工失業時,并沒有增加社保體系的壓力。正是因為我們的體制本身可以容忍失業,我認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是總需求管理:改變表面上的總需求管理,向真實的總需求管理轉變。這是一個思想的巨大轉變,但恰恰是增加內需的根本。比如現在年輕的“月光族”,他們敢消費自己的支配額度,是因為他們背后有父母的財力支持。
我國的儲蓄傾向高,消費傾向低。我們要增加內需,就要壓低未來的消費風險,這個改革不過去,就相當于一句空話。
因此我的觀點是中國經濟要從虛偽的總需求管理,變成善意的、真實的總需求管理,只有儲蓄傾向減少,消費傾向才能增加。當然這并不是要提倡人人變成“月光族”,而只是一種參照。我國的結構調整要有一個方向,就是增加消費傾向,其中重要的一個東西,不是像美國80年代的減稅,而是增加“安全帶”,增加社保福利類和醫療保障類的風險保障。
核心觀點
我認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是總需求管理:改變表面上的總需求管理;向真實的總需求管理轉變。這是一個思想的巨大轉變,但恰恰是增加內需的根本。核心觀點中國經濟要從虛偽的總需求管理,變成善意的,真實的總需求管理。只有儲蓄傾向減少,消費傾向才能增加。我國的結構調整要有一個方向。就是增加消費傾向,其中重要的一個東西,不是像美國80年代的減稅,而是增加“安全帶”,增加社保福利類和醫療保障類的風險保障。
有人說,8月之前,中國有7000億人民幣在全世界各地,這錢不在外國或者中國政府,也不在銀行,也不回籠。這些貨幣如果在美元區登岸,表明人民幣變成了儲存貨幣。人民幣有了穩定的儲藏功能,這是國際核心貨幣功能。如果美元一直貶值,而人民幣掛在美元下邊,人民幣就更低,不是貶值,會是低谷。在人民幣低谷、美元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就更大。而當通貨區在擴展的時候,不大可能造成國內的物價上漲。
所以,我覺得人民幣有一個登陸的趨勢。這種登陸是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去沖擊充當世界核心貨幣國家的貨幣。這會出現兩強相爭的局面,但這對中國的宏觀管理有益,它的通貨壓力不會太大。
至于明年3月是否會出現膨脹,關鍵就在人民幣登陸規模的大小,這是我們完全未知的。明年3月是一個觀察點,但是不見得是一個預測點,關鍵就看人民幣。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的通脹是明年3月才考慮的問題,現在的通脹現象并沒有顯現。
目前的中國經濟,就像病人已經被送進康復病房,進入護理階段了,還處于恢復期,不宜動“大手術”。即使有結構問題,也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以后才能改革。但不能過于保守,去年因為“雙防”就吃了大虧,在考慮宏觀調控時是封閉式的,并沒有考慮到海外市場的因素。現在應該是謹慎階段,但不能過于小心,這是大原則。
中國經濟未來最樂觀的情況,第一是內外因素和正面因素的把握,我們的出口從目前的負增長變成13%以上的正增長,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據。
第二是我們明年的結構調整向泛金融市場群方向發,包括銀行證券系統、中國皈的投行(產權交易系統)、PE、VC等各種權益交易系統。我希望地方政府不要出現1997年的悲劇一一先不管,等出現苗頭了就重拳出擊。泛金融市場群的發展會引導經濟出現質變。產業群上去以后,最能夠見到鼓舞人心的事情就是內需增長,制度改革,結陶改革就是泛金融產業群的成長。
采訪整理/本刊記者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