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認為要逐步回歸實業。全世界如果實業發展越來越困難,空間越來越小,金融業等其他行業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很多人都在問我后危機這個問題,說明這也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現在可以這么說,世界經濟已經企穩了,已經度過了最恐慌的階段,止住了下滑的趨勢,包括美國、日本,都可以說企穩了。應該說,這次危機是一次比1929年的危機更大的危機,但由于各國都在進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各國的經濟政策都很及時、有力,我們成功防止了大蕭條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去被一些人看不上眼的謹慎的做法,比較慢的走法,現在證明得到了回報。
很多人認為這些危機解決方案有后遺癥,可能存在很多問題,我認為經濟學不承認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也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方案有問題,而且這些方案還有很多成本代價。但如果我們不采取這些政策措施,將面臨的是大蕭條。拿這點成本代價和大蕭條相比,支付一點成本,支付—點包括我們現在面臨的風險成本是必要的。
但我們要看到,經濟復蘇的道路還很長,還有很多問題和后遺癥要解決。從國際上來看,企業壞賬還沒清除,銀行還在不斷倒閉,信用卡還在出問題,商業地產還有泡沫,失業率仍在增長。這樣的后遺癥可能還要持續一兩年或兩三年。所以,國家的宏觀政策還需要不斷調整,政策的支持力度要繼續加強。
關于復蘇的情況,中國經濟復蘇力度很明顯,速度也比較快。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
主要是兩個趨勢的結果:在沒有危機時,我們的經濟自己也在調整。去年前三個季度,每個季度調整一個百分點,要把13%的高增長調整到一個臺適的位置,到第四季度時,金融風暴來了,在世界經濟的震蕩下,影響也就小多了,如果沒有這些調整,后果不堪設想。比如說房地產,如果沒有去年和前年的調整,泡沫就更大,后果可能比現在嚴重得多。美國等西方國家就是在泡沫膨脹時沒有及時采取政策措施,放任自流,才吃了這么大的虧。所以我們說,中國經濟的復蘇是得益于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我對中國經濟復蘇能否持續,是比較有信心的。我基本預測,今年我國的GDP保持8%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這主要是由政府支出支撐的。很明顯,今年國家財政赤字占GDP的3%,去年的赤字接近為零。經濟要持續恢復,政府的支出不能減少,最好還多一點,明年的財政赤字至少要高于3%,別學當年的日本。我認為,明年我們的GDP仍可能保持8%的增長速度,但應該是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明年我們有幾個新的經濟支撐點:第一,明年房地產投資將有明顯增長,估計將支撐GDP接近一個百分點;第二,企業的投資也有很大回升,或將支撐GDP一個百分點:第三,就是出口。危機過去之后,人們就要考慮消費,也就會考慮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世界的購買力復蘇,我們的進出口貿易將大大增加,這將是明年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認為要逐步回歸實業。全世界如果實業發展越來越困難,空間越來越小,金融業等其他行業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中國當然要大力發展金融業,但世界過去幾十年金融業發展產生了大量泡沫,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基礎。這次危機中,制造業也受到了沖擊,但受沖擊最大的是金融業、高端服務業。我還要說的就是,這次金融危機,要讓更多的中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真正的跨國公司不在于你在哪里生產,而是在于整合世界資源,很多人都在喊“走出去”,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走出去”,你有錢,并不意味著你有資本,資本是你用錢去掙錢的能力。(據樊綱《后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的若干趨勢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報告及媒體相關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