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1 免疫規劃的發展
1978年以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全世界兒童接種卡介苗﹑百白破﹑麻疹和脊髓灰質炎疫苗為目標,積極倡導了“擴大免疫規劃(Expend Programme Immunization,EPI)”項目,到1990年,全世界1歲以內兒童上述4種疫苗的接種率已達到80%。1990年后,WHO又提出了“到2000年消滅脊髓灰質炎、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麻疹發病率比免疫前下降90%、麻疹死亡率下降95%以及1歲以內兒童4種疫苗的接種率達到90%”的目標。
疫苗的發明和用于預防傳染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作為干預策略用于預防接種只有幾十年的歷史。疫苗的預防接種是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中最成功的措施之一。開展預防接種工作已成功地消滅了天花,在一些地區消除了麻疹和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脊灰),大大降低了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WHO估計,2003年通過預防接種使200萬兒童免于因傳染病死亡。
2005年,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2006—2015年全球預防接種的展望及策略(GIVS)。策略主要包括:① 通過提高常規免疫接種率保護更多的人,保證每名兒童至少有4次接種的機會,并將預防接種擴大到各年齡組;② 介紹和推廣新的疫苗及技術;③ 將預防接種與其他健康干預措施、衛生監測系統結合起來;④ 創立全球合作關系,支持預防接種并為此提供資金[1]。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0個國家制定了多年計劃,并測算了開展預防接種工作的經費,提出了為提高接種率以及找到更多漏種人群的方法。有53個國家實施了“服務到每個角落”的政策,不斷擴大預防接種服務,逐步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與預防接種服務的接軌,提高了預防接種數據管理的水平,并根據相關數據對計劃進行了修改和改進。截止2006年12月,共有53種疫苗被納入了192個國家的EPI,前15位的疫苗見表1[2]。
我國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有卡介苗了;60年代有了脊灰活疫苗和麻疹減毒活疫苗;70年代有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80年代有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90年代已有了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無細胞百日咳疫苗。截止2008年12月,我國具備生產能力的疫苗已有32種(表2)。お

2 我國擴大免疫規劃的意義
免疫規劃工作是我國衛生事業成效最為顯著、影響最為廣泛的工作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通過接種牛痘疫苗消滅了天花。自1978年起開始實施擴大免疫規劃,30多年來,我國脊灰、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發病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各級政府領導下,經過廣大衛生人員的努力,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逐年提高,并于1988、1990、1995年分別實現了以省、縣、鄉為單位兒童國家免疫規劃4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種率達到85%的普及兒童免疫目標,2000年全國實現了無脊灰目標[3]。2002年國務院決定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通過普及乙肝疫苗接種的綜合防控措施,我國乙肝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2006年全國乙肝血清學調查顯示,1~59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7.18%,比1992年調查的9.75%下降了2.57個百分點,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降至1%以下。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其中一些疾病在我國發生和流行的趨勢仍然不容樂觀,如:我國雖于2000年通過WHO無脊灰證實,但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我國接壤的部分國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2005年以來全國麻疹疫情上升明顯,WHO西太區要求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標任重道遠;流腦、乙腦發病雖處于較低水平,但近年在局部地區時有爆發或流行。同時,其他一些可預防的危害較重的傳染病,如甲型肝炎、流腦、乙腦、風疹、腮腺炎等的疫苗在2007年仍沒有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這些疾病的流行對公眾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出“擴大國家免疫規劃范圍,將甲肝、流腦等15種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的傳染病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這一決定充分體現了我國“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關懷。作為預防、控制乃至消滅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對于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增強國民身體素質,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在我國免疫規劃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國際上也是少有的舉措,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お
3 我國現行的免疫規劃
2008年,為落實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目標和任務,規范和指導各地科學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有效預防和控制相關傳染病,衛生部制訂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3.1 目標和內容
為實現“全面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消除麻疹,控制乙肝,進一步降低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的總體目標,自2008年起,在原全國范圍內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上,將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用無細胞百白破疫苗代替全細胞百白破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對適齡兒童免費進行常規接種;在流行地區對特定人群進行流行性出血熱疫苗、炭疽疫苗和鉤端螺旋體疫苗免費接種。
3.2 接種對象
按照《方案》規定,原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達到應種月(年)齡的適齡兒童,均為接種對象;新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的疫苗,其接種對象為規定實施時間起達到免疫程序規定各劑次月(年)齡的兒童;強化免疫的接種對象按照強化免疫實施方案確定;出血熱疫苗接種為重點地區16~60歲的目標人群;炭疽疫苗接種對象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間接接觸者及疫點周邊高危人群;鉤體疫苗接種對象為流行地區可能接觸疫水的7~60歲高危人群。
3.3 具體工作目標
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適齡兒童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以上;到2010年,流腦疫苗、乙腦疫苗、甲肝疫苗力爭在全國范圍對適齡兒童普及接種(普及接種:在疫苗不足的情況下,力爭普遍接種);出血熱疫苗目標人群的接種率達到70%以上;炭疽疫苗、鉤體疫苗應急接種目標人群的接種率達到70%以上。
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后,全國范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種類由原來的6種擴大到14種(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風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流腦疫苗、乙腦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熱疫苗、炭疽疫苗和鉤體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由原來的7種增至乙型肝炎、結核病、脊灰、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炭疽和鉤端螺旋體病等15種傳染病。お
4 國家實施擴大免疫規劃的原則
面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轉型帶來的大量流動人口、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我國實施擴大免疫規劃存在著相當多的困難,如:東中西部免疫規劃工作水平差距很大,各地政府預防接種保障政策的情況并不平衡;一些地方的領導對免疫規劃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麻疹等疫苗的接種率離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局部地區麻疹等疫苗可預防傳染病還時有爆發、流行;擴大免疫規劃后,疫苗種類和數量的成倍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冷鏈設備,預防接種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的大幅增加,地方財政在工作實施經費、基層人員預防接種補助經費上需進一步加大投入;基層醫療機構還不夠完善,基層預防接種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亟待提高;甲肝疫苗、麻腮風聯合疫苗和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等疫苗的生產供應尚不能滿足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的需要,等等。
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是一項復雜的綜合系統工程。衛生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制定的《關于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地應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實效、分步實施”的原則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各地要廣泛開展宣傳,普及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知識;提高全社會參與國家免疫規劃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要加強政府領導,明確部門責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財政保障機制,把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作為社區衛生和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使預防接種工作進入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鄉村;要加強管理,合理設置預防接種門診,并調整充實人員,加大培訓力度,嚴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的要求規范預防接種行為,實施規范性接種,保證接種工作質量;要加強督導檢查,督促指導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近2年來,各級政府對免疫規劃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投向免疫規劃的經費不斷增加,2007年和2008年中央財政分別投入了27.2億元和29.2億元。我國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正在積極推進中,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統計,2008年,全國各地先后啟動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工作,各省區市均制訂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完成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20億元)的采購;同時,對各級接種人員展開培訓,共培訓了42萬專業人員;對于擴大免疫規劃新增疫苗已開始提供相應的免費接種服務。為了保障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建立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政府領導下的多部門協調機制和政府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國家和省級發改委、衛生、教育、財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建立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績效聯合考評機制。お
5 參考文獻
[1]馬麗莉編譯. 預防接種減少的死亡率及2006—2015年全球預防接種的展望及策略[J]. 中國計劃免疫,2007,13(2):100.
[2]殷大鵬,王華慶,曹玲生,等. 2006年各國納入免疫規劃疫苗概況[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3):280-282.[3]郭飚. 中國免疫規劃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對策[J].中國計劃免疫,2006,12(5):415-419. (收稿日期: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