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強

《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是浙江省第一部關于促進和保護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專門法規,對于把浙江省的中小企業發展納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6年7月28日,浙江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的正式施行,是浙江省中小企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是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法律保障。
相對于過去各類政策措施,條例內容更為全面和具體,相關規定也更具有剛性。條例立足實踐、博采眾長、著眼發展、體現創新,具有濃郁的浙江地方特色。
中小企業的定義及劃分標準
該條例所稱的中小企業,是指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法設立的符合國家有關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
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是指劃定某企業是否屬于中小型企業的標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有所不同。在我國,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研究制定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將中小企業按行業分為五類,分別從職工人數、銷售額和資產總額3個指標進行了界定。
立法過程中發現,對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這個問題,不僅許多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不了解,一些中小企業工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不是很了解。這是因為中小企業涵蓋面廣,不同行業企業在職工人數、銷售額和資產總額等方面指標各不相同,難以用某一個單一的指標作為統一的標準來劃分中小企業群體。不僅中國如此,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也是如此。因此,采用分類定義是比較科學可行的辦法。
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府的職責
改革開放初期,浙江中小企業土生土長,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狀態,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總體成長性良好。據此,許多人認為,中小企業天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由市場調節,自然會成長,無須政府去培育和扶持。而且中小企業量大面廣,該抓哪些,不抓哪些,難以區分和確定,同時,即使去抓去管,也難抓難管,因而采取“不管或少管”的態度,中小企業難以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2000年以前,浙江基本沒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政策措施出臺。2000年以后至條例出臺前,政府制定的專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也比較少。為此,在立法時,針對浙江的實際,條例明確作出“將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扶持的重點行業和領域”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為中小企業提供指導和服務”的規定。
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是條例的一項強制性條款。條例要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必須堅持國家實行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任何政策、措施不得背離此方向,要以此為指針。其次,從條例的精神看,扶持應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應是消極被動的;應注重產業指導和發展指導,減少行政管理和直接干預;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體系,降低中小企業創業成本,提高服務水平;應引導中小企業走規范化、法制化發展之路,促進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
推動中小企業自主創新
把推動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貫穿于始終,是條例的一個鮮明特點。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服務。最能幫助整個中小企業群體的服務內容當屬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
條例規定,政府應當根據系統集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機制創新的原則,整合各類創新載體和創新資源,建立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構建行業專業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平臺,組織開展事關區域內重要支柱產業發展的原創性技術、共性技術及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為中小企業的科研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和公共服務。
條例還支持中小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和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設立發展資金: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金鑰匙”
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是該條例的又一亮點。條例規定,省、市、縣各級財政要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省級財政預算在安排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時,應根據年度財政收入情況適當增長。有條件的鄉(鎮)人民政府也應當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或者以其他方式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持。各級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扶持初創的小企業和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設立發展資金將成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把“金鑰匙”。
在優化資源配置、拓展融資渠道、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方面,條例規定中小企業工作部門要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通過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境內外上市等途徑,依法開展直接融資。鼓勵企業資本、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多元投資建立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扶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針對評比濫、培訓亂、攤派多的問題,條例也為此設置了“紅燈”。

創業扶持:增強我省經濟活力
浙江省中小企業數量占全省企業總量的99%以上,政府支持的覆蓋面和資源有限,在企業大量的需求與政府的有限供給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比較科學的辦法是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即選擇某些類型的中小企業作為重點,對其加以支持。
條例把創業扶持單列一章,以增強浙江省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
從類型上看,根據產業發展特點,條例重點鼓勵科技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環保節能型、農產品加工型、出口貿易型、生產服務型和社區服務型等中小企業。從性質上看,確定一些具備相應發展潛力、專業特色強的成長型企業和初創型中小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初創型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而成長型中小企業則是今后發展成為大企業的希望之所在。對初創的、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進行扶持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也符合國際慣例。
中小企業用地納入城鄉建設規劃
浙江是陸域面積小省,用地緊張,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制度,使中小企業用地原本已經緊張的問題更加突出。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各地對企業用地普遍明確規定投資密度和經濟強度,有的還把企業投資規模、開辦年限和納稅貢獻等指標作為企業申請入園獲得土地的先決條件。這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初創的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弱,難以達到以上這些條件。因此,中小企業發展用地更趨緊張。
在立法起草過程中,調研組總結各地的典型經驗,認為要解決中小企業用地難,一要在“城鄉建設規劃”中安排中小企業用地,二要采取盤活存量、用地指標等措施確保中小企業必要的用地,立法機關予以采納。因此,條例作出了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城鄉建設規劃中安排必要的中小企業建設用地,采取利用原有存量建設用地、閑置廠房和引導中小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等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生產、經營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