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瑋 王 偉
近日,河南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表決關于任命查敏為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的議案,以一票之差未獲通過。由于有關方面未就其中原因作出解釋,致使民間議論紛紛。聯想到今年的全國人代會,在對“兩院”報告進行表決時,因反對票與棄權票總數較往年均有所增加,一時間,也曾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是什么理由讓代表投下了反對票?有關媒體就此采訪了一些人大代表,讓他們透露點“內幕”。
“千百次的問”,顯示出民眾對人大工作日漸濃厚的興趣。但囿于目前人大公開的程度,無奈之下,人們開始尋求民間的挖掘方式。“人肉搜索”也好,媒體暗訪也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了解事件背后的“隱情”。
客觀而言,人們對人大工作從以往的粗略了解,到如今的密切關注,甚至是“盯牢不放”,這本身就體現了我國民主政治的進步,也體現了人大工作的進步。試想,如果沒有否決和反對,全部是一致通過,人們對人大工作還是以前那種“橡皮圖章”的印象,哪有心思“打破沙鍋問到底”?
與以往人大工作“蒙著面紗”的神秘相比,如今的人大工作已經開始逐漸“打開天窗”。例如人大常委會旁聽制度的建立,法律法規草案在網上公開征求意見,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發言在新聞媒體上刊登,常委會相關報告、工作計劃向社會公布,代表、委員發言視頻直播,常委會就審議政府專項工作召開公民座談會等等。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理應公開的內容,或因其“敏感”,或因其“尖銳”,或因其涉及“面子”問題,往往會掐頭去尾、磨去棱角,要緊關頭語焉不詳。這種“刪節版”的公開,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知情“胃口”,與我國迅速發展的民主法治進程也不相協調。
回應民眾的呼聲,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公開的深化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4月2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修正案,這是規則實行20多年來首次進行修改。其中對于官員的任免,修正案規定:“任免案應當附有擬任免人選的基本情況和任免理由;必要的時候,有關負責人應當到會回答詢問。”對此,有專家認為,明確規定政府官員任免理由應向公眾“解密”,這不僅是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更是對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進行的合理規范。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任免程序跳出了“黑匣子”,那么,猜謎語似的“背景分析”、“內幕解讀”必將失去它的市場。
事實上,“公開”最核心的意義,不僅在于就人事任免、重大決定等事項向民眾提供有說服力的理由,更在于使人大權力的行使本身接受社會監督,以防止少數人大代表和委員為了一己之私濫用權力。沒有公開就沒有民主。任何一個國家機關,其有效運作的根本保障,在于社會成員能對其實施有效監督。如果沒有公開的壓力,“代表發言做‘廣告”、“審議發言不搭邊”、“發言10分鐘歌頌占了8分鐘”等現象還會繼續下去,官員“帶病提拔”、“帶病復出”也將是“你方唱罷我登臺”。
公開是人大常委會監督的一項重要原則。監督法已經把“陽光監督”的精神寫在法律文本里。公開原則回應了茁壯成長的公民社會、法治社會對人大行權信息公開的訴求。以公開為基石,讓人大工作接受全社會的檢閱,人大的權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也才能真正達到權為民所用的價值追求。可以想見,這種令人期待的“公開”效應,將給人大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