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計
2008年12月22日,隨著侵權責任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因制定物權法而掀起的“民法熱”再度成為公共話題。
一門平衡利益沖突的藝術
眾所周知,侵權責任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合理劃定權利疆域和責任界限,這就意味著侵權責任法是一門平衡利益沖突的藝術,需要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尖銳矛盾。
一個典型難題是如何處理城市的寵物狗傷人事件。在飼養寵物之風極盛的廣州,每年被狗咬傷人數高達5萬—7萬,被狗“咬”走上億元救治費用。另有統計表明,我國狂犬病報告死亡病例數長期位居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的前三位,每年有數千人死于狂犬病。如此嚴重的威脅,再加上干擾社區環境等因素,許多城市居民對養狗極其反感,北京等地甚至發生了居民故意投放毒香腸毒死寵物狗事件。但必須看到,飼養寵物也是一種公民權利,滿足了不少人正當的心理需求,絕不能一棍子打死。
妥善平息養狗與反養狗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侵權責任法合理界定動物傷人后的責任。侵權責任法草案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規定了免責條款:“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的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動物飼養人的賠償責任。”一位專家舉例說,如果有人故意逗狗或者拿石頭打狗,激怒了狗而被咬傷,狗主人就可以免責。
不過,上述免責條款并非絕對。草案規定:“違反管理規定飼養烈性犬等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舉例而言,城市普遍禁養烈性犬,如果違規飼養造成傷害事故,即便是因受害人逗狗、砸狗等過錯引發,飼養人也要承擔全部責任。
發生在學校、幼兒園的傷害事故,摻雜著更為復雜的矛盾糾葛。此類糾紛因于法無據而難以處理,使得家長與學校、幼兒園的矛盾沖突已成一大社會焦點。
一方面,因教育機構疏于職責而導致的傷害事件屢有發生,最新一起案例是,前少年體操冠軍高帥在北京先農壇體校受訓期間,因被大齡隊員欺侮等因素導致精神抑郁,家長憤而起訴校方,并于2008年底一審勝訴,獲得56000多元賠償。另一方面,家長們往往對學校、幼兒園施加過多的“責任壓力”,令后者正常教學活動受到影響。比如,因怕出事承擔責任,一些學校、幼兒園不敢組織夏令營、郊游、參觀等等,有的甚至不敢開設體育課,實際上并不利于孩子成長。
為了合理平衡雙方利益,草案采取了“按年齡區分責任”的立法策略,對于幼兒、低年級學生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受到的人身損害,采取相對嚴格的過錯推定原則,如果教育機構無法證明自己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就必須賠償。對于高年級中學生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受到的人身損害,由于其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則采取一般的過錯責任,學校未盡教育、管理職責時才承擔賠償責任。
不過,仍有一些難題懸而未決,以如何判斷幼兒園、學校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為例,教育機構有嚴禁打架的規定,但孩子之間的打架致傷事故仍難避免,究竟應當強調多少次“不許打架”才算盡到職責?學生有心臟病等疾患,但學生和學校均不知情,結果上體育課時發生意外,學校是否需要承擔責任?要解決這類爭議,需要司法實踐的探索,更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
“人肉搜索”也算侵權?
近年來,網絡上的“人肉搜索”是否構成侵權,一直是社會激辯的話題,其中最具標本意義的是被稱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事件。2007年12月,北京白領姜某跳樓自殺,其披露丈夫王菲婚外情的博客在網上公開后,大批網民對王菲發起了“人肉搜索”,在網上暴露其隱私并攻擊謾罵,大旗網等網站則制作了專題網頁,不斷推波助瀾。不堪忍受的王菲因此將3家相關網站訴諸法庭。2008年底,法院一審判決大旗網與“北飛的候鳥”網站創辦人承擔侵權責任,而天涯網因在合理期限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被判免責。
這一司法判決,在侵權責任法草案中得到了明確支持。根據草案規定,網站明知用戶利用網絡侵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應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受害人向網站發出要求刪除、屏蔽侵權內容的通知,而網站又不及時采取措施,對損失的擴大部分應承擔連帶責任。
這標志著,侵權責任法在中國法律中首次確立了網絡侵權責任制度。以承擔“連帶責任”的方式,敦促網站履行審慎監管職責,對凈化網絡環境、保護公民權益無疑意義重大。不過,目前草案的相關制度還只是原則性規定,作為一種新型侵權類型,網絡侵權的是非十分復雜,需要在隱私、名譽等合法權利與言論自由、輿論監督之間作出合理平衡。
在中國民事立法中首次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侵權責任法的又一制度創新。根據草案規定,侵害生命權、健康權造成死亡或殘疾的,受害人或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故意侵害人格權、身份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輿論普遍認為,這一重大突破體現了保障人權的立法理念,也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考慮到現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草案將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限制在嚴重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情形,對于人格權、身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也要求行為“故意”、后果“嚴重”等要素。對此,一些民法學者認為,過高的門檻并不利于保護公民權利,建議適當放松限制,以利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真正發揮懲戒侵權者、撫慰受害人的作用。此外,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方式、賠償標準等關鍵問題,在草案中也未明確,只能過多依賴司法實踐的自行探索。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在侵權責任法中建構起較為完善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有待時日。
破解醫患糾紛需立法智慧
要考察侵權責任法立法時的利益沖突和平衡,醫療損害責任問題無疑是最為典型的樣本。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每年數萬起醫療糾紛僅有少數能定性為醫療事故,多數則成為司法審判的裁決難題。
依據最高法院2002年起施行的相關司法解釋,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糾紛,實行“舉證責任雙重倒置”,即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這一司法解釋令坊間一片歡呼,卻讓醫療界怨聲載道。為了避免風險,許多醫生看病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存證據,于是出現了看個感冒也要全身檢查、打個噴嚏也要住院觀察之類的咄咄怪事。而防御性治療、過度治療乃至拒絕治療所引發的“看病貴”、“看病難”,又最終損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
基于醫療糾紛摻雜著極其復雜的利益糾葛,并不僅僅是醫患之間簡單的“兩元”對立,也需要對個體患者的眼前利益和全體患者的長遠利益作出合理平衡。侵權責任法草案單設了“醫療損害責任”一章,其基本出發點就是適當減輕醫方的舉證責任,既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也保護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
草案首先明確醫療損害實行過錯責任原則,要求患者必須提供醫方有過錯的證據,才能要求賠償。同時考慮到患者舉證能力不足,草案又規定在違規治療、隱匿證據、偽造證據等3種例外情況下,推定醫務人員有過錯,由醫方承擔舉證責任。此外草案還規定,診療行為與損害結果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仍由醫方承擔。總體而言,侵權責任法草案盡管要求患者承擔部分舉證責任,但仍保留了“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倒置”和“部分過錯行為舉證責任倒置”的相關內容,以糾正醫患雙方過于失衡的舉證責任和訴訟風險。
與舉證責任所遭到的質疑相比,侵權責任法草案針對醫患矛盾所設計的一些針對性條款,則受到了社會普遍贊譽。
2007年11月,在北京打工的肖志軍帶著懷孕的女友李麗云到醫院治療感冒,經診斷,李麗云必須馬上進行剖腹產,但患者方面堅決不同意簽字手術,而醫院在于法無據的情況下,不敢擅自動刀,李麗云最終心肺衰竭而不治身亡。其父母則將肖志軍和醫院一起告上法庭。“李麗云悲劇”轟動一時,也深深觸動了立法者,其直接產物便是侵權責任法草案的“緊急搶救條款”。根據草案規定,搶救危急患者時如無法取得患者方同意,經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輿論普遍認為,這條尊重生命的人性化條款,將避免“李麗云悲劇”再度重演。
不過,侵權責任法有關醫療損害責任的制度設計,總體而言仍存有較大爭議。而醫患雙方的訴求沖突,從表面看是“舉證責任”之類的具體議題,真正根源卻是當下的醫患關系已高度緊張,當患者攜錄像機就醫、醫生戴鋼盔看病之類的黑色幽默紛紛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時,意味著醫患雙方已失去了基本信任。
正因此,要公平解決醫療糾紛,重建醫患之間應有的信任,既需要侵權責任法的立法智慧,更需要改革的智慧。比如,為防止“行業袒護”的危險,應構建真正獨立的醫療責任鑒定機構;為遏制“過度檢查”、“過度診療”等現象,應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由國家財政承擔公辦醫院成本;為防范職業風險,應設立 “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由全行業分擔醫療風險……諸如此類的改革,已沒有理由停滯不前。
侵權責任法最大的立法難度,還在于如何平衡錯綜復雜的利益沖突。盡管技術性很強的侵權責任法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具體設計,但能否更加廣泛地傾聽、汲取全社會不同的利益訴求,或者就醫療損害責任等難點問題進行立法聽證等等,對立法本身應當是有益無害。畢竟,侵權責任法作為一部保護公民權利之法,既需要立法精英的智慧,也需要普羅大眾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