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2007年1月5日,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海寧市舉行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選舉。作為候選人之一的我,竟然贏得了那么多選民的支持,成為一名光榮的市人大代表。驚喜之余,我又有點茫然,該如何履行代表職責,才能不辜負選民的厚望?
只要自己經常與選民接觸,肯定能了解選民的難事,為選民辦事。有了這樣的想法,我便開始走街串戶,了解社情民意。但一個月下來,走訪了30多人,卻沒人反映具體問題。我急了,來到硤石街道人大工委尋求工作方法。“結合自己特點,利用社區工作資源,多為選民說話,路會越走越寬”,朱琪榮主任只對我說了這一句話。
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啊!原來我放棄了自己東苑社區居委會書記的工作優勢,忽視了每天居民到社區居委會反映的問題,使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于是,在工作的東苑社區居委會,我耐心地傾聽選民的心聲,幫選民排憂解難。慢慢地,居委會辦公室越來越熱鬧了,心與心靠得更近,選民們甚至親切地稱呼這里是“選民的家”。
為民解困的家
2007年4月20日,潘阿姨和羅阿姨來到居委會,反映社區東富路東端與康樂路連接處的路面情況。“你是人大代表,一定能幫我們出出主意。那段路實在是太差了,嚴重影響我們居民的出行。”該段路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進出口,我深感責任的重大,當即決定,冒雨和她們去現場察看。
正如她們反映的那樣,120米的磚石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車輛行駛顛簸不斷,來往行人更是濺了一褲管的泥水。附近居民也紛紛向我提出意見:“有關部門應該對這段路修整修整。”選民的困難和要求,就是人大代表工作的信號。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這一問題。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多次向街道人大工委介紹這段路的具體情況,反映群眾要求修路的呼聲。終于,市政處把該路段的修整列入了市政建設計劃中。
道路施工過程中,我一直惦記著這件事,甚至到現場察看工程進展情況。看著道路一點點變得平整,我終于松了一口氣。而更讓我開心的,是羅阿姨代表居民表示感謝時說的一句話,“我們選民已經把這里當成自己家了,把你看成自己的家人了,以后我們有什么困難,可還得來找王代表呢。”
聽到這話,我感動不已,為了“家人”,我決定把我工作的辦公室變成更為溫馨的“家”。我把代表接待活動制度、代表建議意見辦理制度,自己的照片、姓名、電話號碼都公布在墻上;把選民意見箱掛在門口…… “王代表,這個家布置得可真好啊。”來到辦公室的人都這么說。
外來人員的家
我在工作中細細地品味著“家”給我帶來的幸福感、“家”給居民帶來的歸屬感。
2007年8月,溫州籍姚老板來到居委會辦公室,跟我聊起了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原來,他因重做了暫住證,小孩的就學受到了一定影響。
在他的啟發下,我開始走訪外來務工人員。我發現犯愁的,不止姚老板一人。位于東苑社區內的海寧市建筑裝飾材料市場,經營戶不下300戶,他們中大多為非海寧人,且部分人員拖家帶口,常常為子女上學難而煩惱。
我隨即到市教育局了解外來人員子女就學的相關政策,還先后走訪了社區警務室、轄區派出所等單位,并把情況向街道人大工委作了反映。不久,有關部門按政策幫助20多戶外來人員辦妥了子女就學問題。工作雖然增加了不少,但看著孩子們開心地上學,我也享受到了無比的快樂。
在選民們的建議下,每月的20號,在我的辦公室里都會舉辦一次生活沙龍,男女老少積極交流生活心得。最讓人欣喜的是,2008年4月,沙龍現場來了好幾位新海寧人。“早就聽說王代表了,也早就想來參加這里的活動,但怕你們不歡迎我們外地人。”其中一位姓王的年輕姑娘告訴我。我和居民們用掌聲給了她最好的回答。看著新海寧人臉上洋溢著開心的微笑,我也深受感動。
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選民,親切地交流,真誠地付出,也許這就是當好人大代表最大的秘訣。現在我最想做的,就是讓更多的選民享受到“家”的快樂和溫暖。 馬建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