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已過了退休年齡,可院領導再三挽留我再干幾年,這除了考慮我的醫術醫德外,還因為我有健康的身體和清晰的思維。我的養生保健體會是:一梳在手,健康我有。
10年前,年近半百的我經常頭痛、感冒,血壓也有所上升,頭暈目眩總感疲勞。我給自己開藥吃藥,但收效不大。一次經一位老中醫指點,我學會了用梳子給自己治療這些中老年婦女常見的毛病,不但治好了病,還借助于小小的梳子給自己保健。在我的影響下,我們單位好多老職工也加入了梳頭大軍,在今年“三八”婦女節公司開展的活動中,“曹醫生談梳頭與保健”講座最受人們歡迎。
身心健康需從“頭”開始。梳頭保健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醫學寶貴的遺產之一。早在隋朝,名醫巢元方就明確指出,梳頭有通暢血脈、祛風散濕頭發不白的作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梳頭促進睡眠也有深切體會,曾說:“梳頭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中醫認為,經絡遍布人的全身,人體內外上下,臟腑器官的互相聯系,氣血的調和,要靠這些經絡起傳導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頭是五官和中樞神經所在,經常梳頭能加強對頭面部的磨擦刺激,疏通血脈,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使頭發得到滋養,黑發潤發,牢固發根,防止脫發;還能聰耳明目,緩解頭痛,預防感冒;可促進大腦和腦神經的血液供應,有助于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生;能健腦提神,解除疲勞,防止大腦老化,延緩腦部衰老,有助于中風后遺癥的康復。
梳頭要持之以恒有規律。我開始梳頭保健時興趣較濃,但幾天后發現效果不明顯,一度放棄又依賴于藥物。這時老中醫告訴我:梳頭是一門學問,是先輩們千年的經驗和總結,梳頭不但要掌握它的規律和技巧,而且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目的。
通過實踐我認為,古人“一日三梳”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清晨起床漱洗完畢后,我用10分鐘時間梳頭。前后左右,順梳逆梳,從額到頸“梳”而不漏;由輕到重,由慢到快,雙目微閉,心神安定,不思其他,專心梳理。刺激頭皮和穴位,頭皮會感到微麻略痛,然后就會感到輕松舒服。梳頭結束,雙手擼臉拉耳抓頸,使整個頭部血脈暢通。
午飯后,我再利用10分鐘時間梳頭。依照早晨的方法重復一遍,也可不必擼臉拉耳抓頸,但要重新活絡頭部血脈,繼續刺激頭部穴位。
晚上臨睡前,我還會梳頭10分鐘。包括擼臉拉耳抓頸,使頭部穴位得到更有效刺激與活絡。不過,動作可輕慢遲緩一些,雙目緊閉,拋開一切心事雜念,當做臨睡前的頭部按摩操,能睡眠好質量高。
梳頭養生保健還要講究方法。專家認為,不論男女,梳頭時應從額頭往后腦梳,再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然后低下頭,由發根處往前梳,梳時要求使發根部位與頭皮形成垂直,這樣不會傷害毛囊、破壞毛孔組織,一般梳10分鐘大概百余下。梳刷時不可用力過大,只要使梳齒輕輕接觸到頭皮就行了。頭發屬于干性的,梳時不妨略微重一些,如果是油性頭發,切勿用力,反之將會刺激油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
總之,我的經驗是只要持之以恒,有正確科學的梳頭方法,選對適合自己材質的梳子,就能梳出健康,梳出好心情,梳出好發質。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