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張紙,可真成了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辈痪们?,在山東省高唐縣檔案館工作的50歲的金燕激動地說,她幾經波折找到一紙下鄉知青集體登記表,這讓她即將順利地辦理退休手續。
對于金燕來說,命運女神沒有給她安排一條平靜坦蕩的生活之路。1976年6月,她響應號召,從高唐縣國棉廠到該縣姜店公社王樓大隊插隊落戶。1978年知青返城,她回到高唐國棉廠工作;1982年10月份調到濟南國棉六廠工作;1985年5月份又調到濟南國棉三廠工作(后改制為濟南市仁豐紡織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年近半百的她下崗了。
盡管生活艱辛,金燕還是平靜地接受了現實,幸好子女已經長大,只要能順利地辦妥退休手續,晚年生活還應該是有保障的??稍?008年元旦后的一天,金燕被公司勞工科告知“你下鄉時候的檔案被弄丟了”,這個消息讓她順利辦退休變得渺茫起來。
事情都過去33年了,找這么一份知青檔案,和大海撈針沒什么兩樣!不找,不僅意味著下鄉的兩年工齡沒有了,與之相對應的經濟待遇也無法享受了。
金燕不甘心。于是,為查找她“丟失”的檔案,全家人都動員起來了:出主意、想辦法、找路子、四處奔走。他們先去了濟南市檔案館,沒找到;再到山東省檔案館,還是沒有。接下來,她又和家人到了曾經下鄉的高唐縣勞動局查找,一天下來,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她又托哥哥和弟弟分頭到高唐國棉廠、高唐勞動局和聊城市紡織局查找,均無功而返。到了2009年,公司辦事人員下達最后“通牒”:“如果再找不到這張下鄉檔案,退休金將相應減少一定數額。”
就在金燕束手無策、進退兩難時,女兒在網上忽然搜索到有關高唐插隊知青的文章,消息中提到高唐縣檔案局為了實現知青個人檔案的快速檢索,日前該檔案館花了半年時間建立了一本“電子臺賬”,其中包括在高唐插隊落戶的1350余名知青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原籍、家庭住址、政治面貌、畢業時間、下鄉時間、轉點時間、補辦知青時間及下鄉地點、轉點位置等諸多信息。這些信息都來自當年縣知青辦移交的各種登記表、介紹信、準遷證、畢業證書、證明信、來往書信等第一手的檔案資料。
金燕看后,覺得自己順利辦妥退休手續有了盼頭,興奮得一宿沒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她就和丈夫從濟南趕到高唐縣檔案館。檔案館的同志根據她提供的情況,利用自編的《館藏高唐插隊知青簡輯》電子臺賬,很快找到了足以證明她知青身份的唯一證據——《1973年至1977年9月底下鄉知青登記表》。這張下鄉知青的集體登記表其實就是當年“姜店公社王樓大隊”接受“高唐紗廠”10名知青的原始記錄。
據此,高唐縣檔案館為知青金燕正式出具了下鄉證明和證據復印件?;貪现?,知青金燕將找到的檔案交到廠勞工科,已經通過審核,現正在等待市勞動局的審核。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