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講的是子女對待父母,要順從他們的意愿。可是也有些子女順過了頭,把老年人看做不懂事的孩子,事事不讓他們參與,過度保護。使一些老年人恃“老”而嬌,樂意像孩子那樣由著別人安排。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和心態,會讓活力退化,加速衰老。
“嬌慣”自己要不得
■紅旭
以目前的人平均壽命約80歲而言,人在退休后約有20余年的時間可以自由自在地揮灑。這是一段可以為自己活的歲月,可以決定為自己的生命圖像繪上哪些繽紛的色彩。
許多人常埋怨自己的人生都是為別人而活,但當生命還給自己做主時,卻像一個一直被領著手行走的孩子,反而不知自己該怎么辦。
每個人退休后該怎樣生活,并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有心理準備的人確實比較能適應頓失以往工作軌跡的新生活。但光為退休后生活找到重心、找到投入的興趣并不夠,還需要用智慧和毅力堅持下去,對自己“狠”一點。
首先要適當認同自己的衰老。隨著身體條件變化,凡事不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要正視身體出現的問題,也要糾正日積月累形成的“習慣病”,及時醫治,讓疾病隨時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這樣,即使身體有恙,也可以“老”得很健康,而不因放任身體退化,而降低晚年的生活質量。
其實有一點疾病并不妨礙你擁有積極明朗的心態。如果因退休而過度休息,那么失去的不僅是生活的熱情,還可能會失去健康。也許你會說,不過是懶得做飯,懶得打扮,家里裝修懶得張羅;或者最近情緒不高懶得說話,走遠路腳痛,懶得出去旅游而已。殊不知,嬌慣自己的身體,也會慣傻了自己的頭腦。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當你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精神的時候,也就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主動權。
如退休后,能事事心甘情愿地全力以赴,自然不會有“我老了,還這么累干嗎”的空虛感和“我老了,真沒用”的沮喪感。
我們怎樣做兒女
■朱凌
你對我說,想要和鄰居們一起外出跳舞,而我卻笑著說:“這么大把年紀了,還跳什么跳呢,在家呆著多好。”你不吱聲了,拎著環保袋出去了,我知道,你是給全家買早點,順便將菜給拎回來。
說這些話的時候,我這個做子女的并沒有考慮你心里怎么想。只是覺得,老年人就該呆在家里享福。往外跑,萬一遇到危險,怎么辦?再說了,早上去跳舞,誰幫我送兒子去幼兒園呢。
自私的我總是想將你留在身邊。也只有你在身邊,我才能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不用操心一家幾口的伙食,才不用擔心出去逛街沒人替我管孩子。
而你,卻是那樣聽我的,我說不行,你便不再多說,哪怕是再不樂意也不再會在我面前提起。我以為你早已將這件事情淡忘了,可我卻錯了。有一天,我見你一清早便在陽臺上壓腿,然后,一個人站在陽臺上輕舞。見我進來了,你笑著說:“鍛煉一下,身子便會舒服些。”可我卻認為你太不當心,便對你說:“別在陽臺上跳了,沒事的時候你就多睡會兒,扭了腰崴了腳,又折騰全家不安生了。”
你不言語,可眼神一下子暗淡下來。在那一瞬間,我似乎覺得不該這樣對你。以前,你就什么都聽我的,現在,你更是對我言聽計從。可是,我卻從來沒有想過你到底想要什么。
過了幾天,我對你說:“從明天開始,你出去跳舞吧。媽,我錯了,不該讓你什么都聽我的,你喜歡做什么就去做吧,孝順你,就該什么都聽你的。”
你將我的手拉得很緊,然后對我說:“我只跳一會就回來,不誤事。”
“你想跳多久,就跳多久,沒事。”說完,我鼻子居然有點發酸。
不想父親像個孩子
■王吳軍
突然間,62歲的父親越來越像個孩子,走路時不知道抬腿,腳蹭著地,聲音很響。天涼了,他總是忘記添加衣服。進家門他第一句話一定是:“你媽呢?”如果母親不在家,父親就到處找,一定要把母親叫回家。
有一段時間,父親經常到外面的小店買餛飩吃。有一天,父親很委屈地在我面前告母親的狀:“我每次一出去吃餛飩,你媽就嫌我多花錢了。”我覺得好笑,就從口袋里掏出50塊錢給他,讓他專門用來吃餛飩。第二天,我聽見父親向母親悄悄炫耀說:“我兒子給我50塊錢,讓我買餛飩吃,還是兒子對我好!”
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忽然接到母親的電話,母親說,你爸明天要給家里進行大掃除,我說了句“別掃了”,結果你爸認為不讓他打掃,是對他不信任,生氣不吃飯了。我說:“媽,甭跟我爸一般見識,他現在就是一個孩子。”
父親對我的態度也越來越像個孩子,我跟他說話,他總是一個勁地點頭。父親和我一起看電視節目,父親看不懂,問我都講了什么,我不耐煩地說了句“說了你也不懂”,他還是咧著嘴沖我傻笑……
父親像個孩子,這種感覺讓我莫名心酸。這一刻,我突然想給父親做一回“父親”,給他買最好的玩具,天天做好飯好菜叫他吃……可是我特別希望父親能管好自己,按時吃藥,按時睡覺,不要喝了酒跟家人鬧氣。父親,能別再像個孩子似的對待生活嗎?
多點支持少約束
■強子
在幼兒教育中有一句名言:“愛他,就別慣著他。”講的是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如今,身邊很多朋友把自己年邁的父母當成孩子一樣看護,這雖然盡了孝道,但是也傷了老人的自尊心。我們提倡跟孩子交朋友,為什么不能再轉換一下角度跟自己的父母交朋友?是否可以用向朋友討教的方式跟父母談論工作上、生活上的問題?要知道,以朋友方式跟父母交談,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的鼓勵,不亞于在單位得到領導的表揚。這樣做,會讓他們情緒振奮、心態年輕,也更容易溝通。
我們有些做兒孫的總認為,只要老人衣食無憂就行了,對他們的態度,就好像對待孩子一樣,什么事也不讓做,哪里也不讓去。其實子女支持和鼓勵年邁的父母嘗試新事物,能讓他們高高興興地安享晚年,也能讓家庭生活幸福和美。子女要鼓勵父母退休后廣交朋友;鼓勵他們學習電腦、編織等等動手動腦的新技能;鼓勵他們積極健身、旅游;鼓勵孤寡老人找老伴、再婚。
也許有人說,某些老人判斷力下降,還能積極鼓勵嗎?我要說,人老了,自尊心更強,也有不同的生活理念和追求。即使純粹出于愛護老人的目的,也不要把老年人當孩子,應采取溫和的方式。就算是有的老人執意要和身份、年齡懸殊的女子相戀結婚,兒女們先要耐心勸說,如勸說無效,也只有順其再婚,如真面臨被卷財遭遺棄,做兒女的再出面把老人接回家贍養,這才是真正的“孝”與“順”。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