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醫院看病、檢查、確診、開藥、用藥到逐漸康復,在諸多環節中如何做才科學、合理,不是人人都清楚的。這不僅僅與醫療政策、醫德醫術有關,與病人自己也有很大關系。學會看病,可以讓自己少花很多錢,少受不少罪。
聰明的病人不誤事
在醫院里,經常會有不會看病耽誤治療的情況。有位患者身體本來很壯實,退休后打球、游泳、跳舞、爬山,十分活躍。去年,他突然感到皮膚瘙癢,去醫院看皮科,醫生說是老年皮膚瘙癢癥,但治療了3個多月也沒見效,癢得鉆心時將全身抓得都是血道道。緊接著他的右肩胛開始陣陣酸痛,痛得厲害時胳膊都抬不起來,于是他又去看骨科,醫生診斷為肩周炎,他沒往心里去,理療、按摩,吃藥、敷藥……一晃又過去了幾個月,不但無濟于事,人也日漸虛弱起來。
后來他開始咳嗽,痰中出現血絲,內科醫生說是感冒,吃藥、打針單子開了一摞,抽血、驗痰……好好壞壞又是幾個月。直到遇到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認為皮膚瘙癢也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信號;肩胛痛有時是肺部的病痛反射到后背的結果;多日咳嗽應該馬上照X光……末了,他被確診為肺癌。
是有些醫生不夠慎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終究自己的身子自己最知道,不會看病,也會耽誤治療啊。
人難免生病。但是對于一個聰明的病人來說,首先,要能利用現有的各種渠道來獲取有用的信息:了解自己大概得了什么病?引發這個病的原因大概是什么?現在有什么好的治療方法?哪個醫院治療這病比較在行?這個醫院哪些醫生比較優秀、比較有責任心……獲得這些資訊其實不很難。
其次,病人患病后,還應了解一定的醫學常識,學著用專業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而醫生會小心翼翼地對待有醫學知識的病人。
第三,有病早治療,不能拖著。有些人小毛病不去就診,家里有什么藥隨便吃點藥,如果“扛”不過去,就要“耗”出大病,代價更高。在預防、早治、晚治之間,不僅僅是費用的數字量變。比如高血壓的治療,早期患者,一日一片降壓藥即可,以后可逐漸減量;中期者,需幾種藥合用,不能停藥;晚期者,用多種藥還是難以避免并發癥。所以,掌握一定醫療知識,沒病早防,有病早發現、早治療,就可早康復,是最科學、最經濟的看病。
根據病情找對醫院
如何判斷附近的哪所醫院好一點呢?簡單一點,首先看醫院的級別,醫院一般分為三級,每級醫院又分甲、乙、丙三等,目前中國醫院的最高級別是三級甲等。
一般說來,各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及各省人民醫院,還有解放軍的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和各大軍區總醫院,是大醫院的“頭牌”。而在中小城市,本市的人民醫院(或者中醫院)及駐軍的解放軍醫院技術較為全面。
感冒、發燒、拉肚子這一類常見病,你不一定非得擠大醫院去掛專家號,只要找個技術力量比較過硬的社區醫院就可以解決問題。而病危患者直接往有實力的大醫院送反而更省錢,而且還不耽擱病情。
如果病情復雜到一般門診無法處理,卻一心想要找到治療這種疾病的最好醫生該怎么辦?這里有個小竅門:中華醫學會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分會,在各地都會選出一些醫生擔任分會的委員或者主任委員。一般而言,被選出的人士在全國的這個專科領域會具有較高的學術威望。要查一下誰是當地中華醫學會分會的委員,就可以大概知道哪個醫院的醫生代表了該省、該地區在該領域的較高水平。雖然不能說他所在醫院的科室是最好的,但醫療水平應該還是有保證的。
熟悉醫院這個大迷宮
一般而言,一家醫院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門診部(包括急診)、住院部、輔臨系統(如檢驗科、放射科等等輔助科室)。我們就醫的步驟一般如下:
第一步,先掛號排隊,初診患者掛普通號即可,復診時可掛專家號,把應該做的檢查都做了,專家解答問題的時間會更充裕,病人了解得也會更全面。
第二步,與門診醫師會面,向他表達自己的病痛。這個表達是有技巧的,一般來說,我們得準備回答以下問題:哪里覺得不舒服、是什么引起的?不舒服有多長時間了、表現是怎樣的?有沒有在哪里看過病、那里的醫生怎么說及以前的治療效果如何等等,建議所有的就診者在就診前先自己把這些問題理一下,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每個家庭應該備個文件夾,專門用來存放醫療資料,每次就診都把病歷、化驗單、拍片資料保存好,并按日期排序。
第三步,做檢查。聰明的病人最需要警惕的是“過度醫療”。感冒患者又抽血又拍片,這算不算過度醫療?對于最終診斷只是感冒的患者而言,是的;但如果真是肺部感染呢?不拍X光片就極有可能誤診。醫生大開化驗單確實加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但一方面,卻也使整體的醫療質量得到了保障。當然,X光、CT、核磁共振確實在診斷、治療上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切也得遵循適度原則,對于常見病、多發病,普通的檢查儀器就已足夠。
第四步,明確診斷,取藥回家或者住院。住院病人要了解醫院的“三級檢診”制度。醫師一般按資歷分為四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住院醫師直接向患者負責,主治醫師領導住院醫師對病人進行檢查診斷,主任醫師領導主治醫師行使診療活動。住院病人有事要首先找住院醫師,而沒必要糾纏主任醫師。
一定要學會尊重醫生
聰明的病人不一定是醫生喜歡的病人,但聰明的病人一定是尊重醫生的病人。他會讓醫生覺得是向他尋求幫助,而不是在挑戰他的權威。很多醫生通常遇到這樣的質疑——“別人說我得的是××病,你卻給我開××藥。”很顯然,醫生最不希望患者以懷疑的態度對待醫生的診斷,為醫患矛盾埋下伏筆。
同時,聰明的病人當然知道他得依賴醫生,但他還應該有自己的質疑,比如:就醫生目前掌握的證據,足以確診我的病嗎?醫生對我的病情判斷準確嗎?醫生是否有足夠的經驗,他們的治療方案是合理的嗎?治療方案與我的經濟能力相匹配嗎?
病人向醫生提出疑問或建議前要委婉一些,比如你經濟能力有限,你希望醫生開便宜點的藥,你的說法應該是這樣:“醫生,你看,我經濟上確實很困難,要不,您再幫我定個治療方案吧?”絕大多數醫生都會適當考慮患者的意愿的。
不迷信“貴” 也不為了“省”而“省”
許多患者為求早愈,都要求開“新藥”、“貴藥”。不少專家指出,其實這種做法并不可取。新藥畢竟應用時間較短,一些不良反應多不為人知,而且價格往往十分昂貴。
有的老年人常常要求醫生盡量少開藥、開便宜藥,甚至限定醫生開藥的藥費數額,這樣做也是很不妥當的。因為醫生必須根據病情的需要開藥,只能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節省開支。否則,花錢雖少,但不能治病,又有何用。
醫學上對“好藥”有三點定義:一是必須療效確切;二是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小;三是相對價格低廉且便于使用。
你可以向醫生請教,讓醫生從專業角度為你計劃,使你得到更實惠的治療。另外,現在許多醫院都設有惠民門診和惠民病房,面向低收入的病人,你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惠條件,減少就醫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