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慈母因腸癌去年年底去世了。母親走后,全體家庭成員開了個會,親戚長輩們要我們照顧好父親的生活起居,我的舅舅和姨母們特意提出,希望父親不要再婚。我們姐弟中有3個表示支持,父親當場也表態不會再婚,只有我沒有吭聲。
可是事情發展往往難以預料,無論兒女、兒媳女婿、孫兒們怎樣盡孝心,父親卻還是一天天見瘦,常常像丟了魂似的發呆。我和父親來了一次促膝談心,最后父親終于說了心里話:“這一段時間在各家輪流生活不方便,回到老房子住又冷清,想再婚找個老伴……”
父親會有這個念頭,我早已預料到。俗話說:“再好的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只是父親的念頭來得如此早,真讓我措手不及。母親才病逝4個月,她生前與父親相敬如賓,夫唱婦隨,父親這么快就忘了她嗎?父親一旦再婚,我們這個大家庭必然會失去“軸心”。父親已經72歲,養老金每月四千多,物質生活很優越。可是他一生只會工作不會花錢,如果再婚難免被別有用心的女人利用。更何況弟弟們和姐姐都強烈反對父親再婚;幾家親戚長輩也經常打電話來,直言不諱地說:“你們做兒女的一旦發現‘苗頭’,必須進行阻止。”父親再婚,兩方必然發生齟齬。
旁人反對沒能阻止住父親再婚的步伐。父親退休前是一個“官”,人長得又精神,很快結識了一位55歲的退休女工,認識不到5個月就辦了結婚典禮。婚禮就在母親住過整整20年的三室一廳老房子里舉行。男方親屬只有我參加,女方卻有30多人前來祝賀。
因為父親再婚,我們這個大家庭變得四分五裂。弟弟和姐姐都和父親發生了爭吵,孫輩也來“參戰”。導火索就是“錢”。父親再婚后,將工資本和存款都交給了繼母,自個卻是囊中羞澀。孫子考上大學,當爺爺的只能背著“新妻子”給了200元。弟弟一看這情景,臉紅脖子粗地與父親辯論:“你為女色,滿堂兒孫不要了;老媽為你付出一輩子的愛,你忘記了。真驗證了那句古話:有后媽,就有后爹。你不配做我的父親,我們斷絕父子關系。”從此,我家二十多年來,每逢節假日合家歡聚的傳統中斷了;兄妹之間心里都有些疙疙瘩瘩,卻沒有機會溝通交流;如今父親只與繼母的親友來往,母親使用過的舊物全都淘汰;朋友、同事、鄰居也對父親再婚評說不一。
我的心情十分矛盾,時常想問問父親,為了再婚舍棄了骨肉親情值嗎?可是,我每次去串門,看到飯桌上擺著“四菜一湯”,看到他倆手拉手逛公園的親密的樣子,我又覺得事情只能這么辦。
父親需要的感情和生活,是我們做兒女的無法給予的。這如同再睿智的長輩也不能包辦兒孫的婚姻,再孝順的子孫也不可能強迫長輩放棄自己的選擇。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