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打造的電動汽車你見過沒有?遼寧營口就有這么一輛,制造者還是一位73歲的老工人。
今年73歲的張在忠退休前是遼寧無線電三廠的一名技工。他年輕時候就攢著勁兒,想親手造一輛汽車。40年過去了,小汽車已經(jīng)進入家庭,環(huán)保觀念也日益普及,張在忠把目光轉(zhuǎn)向節(jié)能環(huán)保的代步工具。為自己的夢想,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到處尋覓可能用得上的汽車零部件。到青島出差,他甚至背回4個輪圈和輪胎。
開始,他就夢想制作一輛能利用風能行進的自行車。為此他嘗試制作了幾套腳蹬車的構(gòu)架,組裝后覺得都不夠理想。2008年年初,張在忠碰巧來到了一家電瓶車的維修店。當聽說功率大的電瓶能讓三輪的電動車一次行駛近百公里時,他動心了。當時恰逢第29屆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辦,張在忠鉚足了勁,一定要在奧運召開前將電動汽車制作好。
張在忠一錘錘砸下去,硬是把鋁塑板砸成車廂。接著他找來朋友淘汰的一輛奧拓汽車,把方向盤及其附屬件拆下來加以利用。與車圈連接的“葫蘆”是控制方向的重要部件,他先是做成模型,經(jīng)翻砂、澆注、再精細加工制成。最后“小汽車”加裝了350千瓦的電瓶,安上3個座位和擋風玻璃。此外,減振、大燈一應俱全,2008年8月1日電動汽車終于首次試駕,上路行駛。
張在忠的電動車因為車身重達680斤,所以車速并不快。車內(nèi)的玻璃不能升降,車內(nèi)有些悶,跟兩個兒子的汽車比起來,顯得有些滑稽和不入流。但這一切都不影響他對車子的喜愛。張在忠經(jīng)常駕駛自己敲打出的電動車去附近市場買菜,去學校接孫子放學回家,到距自家10多公里遠的西炮臺景點觀光。只要他開車外出,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關(guān)注,詢問的、給車子拍照的、跟他合影的,接連不斷。只是老伴嫌車子太丑,只坐過一次,再也不肯“屈駕”。
駕駛著自己研制的電動車上街,沒少被交警關(guān)注和詢問。有一次,張在忠開到主路上,被交警攔下。看到老人一片熱心,交警叮囑老人注意交通安全,禁止他上主路行駛,就大度地放行了。
張在忠下一個目標就是研制一輛用太陽能電池驅(qū)動的汽車。盡管他的夢想很遙遠,但是有夢想,生活就有奔頭。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