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多得閑暇,見人見事,各種復雜的心緒在腦海里彌漫開來:嘆一事不慎鑄成終生之誤,以至于境況低于他人;或現實比照,嘆下輩不爭氣。這些攀比心理揮之不去,天長日久,使人情緒低落,少了生活的樂趣,成為健康的大敵。
我就認識一位姓郝的大爺。有一陣同在一家小店吃早點,相互熟悉后,老少之間無話不談。
可好幾次聊到興處,看到在年輕保姆的攙扶下,那位拄著拐杖的老者路過,指著買這買那,郝大爺戛然停止談話,身體猛然顫栗,把頭往旁一扭。等老者走遠,郝大爺憤憤地說:“瞧他現在那得意勁,以前還是我的下屬呢!當年商業局分家,我進了供銷社,后來垮掉,現在只能拿最低的養老金。這老頭長了后眼,跳進煙草公司,退休金是我的3倍。”
眼不見心不煩,再難在小店碰到郝大爺。年初那天偶遇,郝大爺仍對原來的“下屬”耿耿于懷,情緒激動,險些中風。不當的攀比心理如影形隨,快成郝大爺的殺手了。
無獨有偶。原來的街坊宋老伯是退休工人,本來生活得很有規律,子女都在工廠上班,孫子去年上完職高,后來專門給人修電腦。他的家境應該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宋老伯一次在公園里遛彎,發現那里有個“老年角”。更巧的是,常在此高談闊論的老人中有幾個是老同事,他們之間最多的話題是圍繞子女展開。有的眉飛色舞,說兒子是大老板,開“奔馳”轎車上下班;還有的夸夸其談,言孫女在美國留學。聽多了,聯想起自家不給他長臉的兒子和孫子,宋老伯越比越氣,“自慚形穢”,每次回來跟家人發些無名火。為不再低人一等、找閑氣受,他轉到普通家境的老人里扎堆,總算找到了心理平衡。
相反,樓上吳老師經濟上并不寬裕,但老爺子很會找樂子。每天清晨,挑著鳥籠去江灘遛鳥,下棋不管輸贏總是樂呵呵的。他說,人至老,啥事看淡就心安。老人要比健康,比充實,兒女是否孝順。吳老師年近七旬,看上去鶴發紅顏,不顯老態。
老年朋友歷盡滄桑,閱人無數,要拿得起,放得下,搬掉心里盲目攀比的塊壘,把晚年生活過得輕輕松松,平平實實。有老伴的“憐愛”、子孫的關照和一群談得來的朋友,這就是幸福所在,就能從中領悟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