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高齡老人與“精神養老”
高齡老人去不去住養老院?是很多家庭的兩難選擇!下面三者對入住養老院的看法,也許是一家之言,但愿能拋磚引玉,請讀者告訴我們更多新穎意見和建議。
——編者
美國曾做過研究,老人在入住養老機構的頭3個月內過世的比例很高,其中“了無生趣的居住環境”是關鍵因素。
前幾年,一個鄰居腦部手術后,生活不能自理,家人把他送去養老院,不出半個月他就去世了。去年,我的一個遠房表姨也因病失去了自理的能力。3個兒子把她送到養老院,才過13天,她就離開了人世。上個月,我的姨媽孤零零地過世了,也是在養老院里。
他們逝世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疾病,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精神因素。設想一下,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是一群失去活力的老年人,其中還有許多是危重病人,你經常見到有人去世。可想而知,處在這樣環境里的老年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沮喪和悲哀。
此外,他們還因為不適應養老院的環境,有被親人拋棄的感覺。比如我姨媽,她的孩子自稱因為工作忙,與母親又存在代溝,因此沒法照顧老人。但我總是看見表姐去打羽毛球,表哥有時間去喝酒。難道他們真抽不出時間去看望照料自己的母親?他們把養老院當成“倉庫”,把老人當成“物品”存放在那里。這對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是多么致命的打擊啊。
曾有專家呼吁說:養老機構應該像一個“家”,而不是放置老人的“倉庫”。其實很多研究都指出,最適合養老的場所是“居家養老”,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最自在。有的老年人換到陌生的環境居住,反而會加速衰老。因為一些養老機構在生活照料方面是有效的,但在精神慰藉方面明顯存在不足。
近幾年,先進國家美、英、日等高齡者照顧趨勢已從傳統的“封閉與社區隔離”、“大規模”、“集體化”,轉變為“開放與社區結合”、“小規模”、“單元化”或“居家化”。“換句話說,絕不是把老人家“趕”到郊外離群索居,而是愈接近人群愈好,并且能擁有自主的生活。
而新加坡的經驗更值得我們借鑒。為了積極鼓勵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新加坡專門設計了適合幾代同堂的住宅戶型,并在購房價格上給予優惠。該戶型類似打通了的兩套住宅,以客廳相連接,兩戶既分又合。另外,如果子女選擇在父母居住的社區內申購另一套住房,將有權優先挑選樓層、戶型等,價格上也有一定幅度的優惠。在傾向性政策的引導下,目前新加坡已婚子女與父母合住同一組屋或同一組屋區的住戶已達41%左右。
為老年人提供充滿活力和親情的生活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而讓自己的父母充滿活力地度過晚年,是每一個子女的責任。子女們切勿貪圖省心省事,就把老人“擺放”到養老院!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