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龍是個做事執著認真的人。他是長沙最早的一批知青,1963年就下放到了江永回龍墟農場。其實當時他已考上高中,可他硬是響應黨的號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放棄了升學機會 ,上山下鄉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別的知青下農村,大多是抱著鍛煉幾年再回城的想法,可唐志龍卻決心在農村扎根一輩子。他向老農工學習農業生產技術,咬著牙關克服一切困難,很快過了勞動關、生產技術關,成了一個合格的新型農民,得到全場農工和領導的好評。所以,他到農村才一年多便擔任了生產隊長,并當選為當時零陵地區的學習毛著積極分子,不久又被提升為分場黨委副書記。
知青大多不愿在農村結婚,因為結婚后要想調回城的希望就渺茫了。唐志龍是扎根派,他早早和同是長沙知青的漂亮姑娘曹九皋結為終身伴侶,安心在回龍墟農場扎下根來。邢燕子、董加耕是他奮斗的榜樣。
星移斗轉,時間到了1979年,國家的知青政策有了新的變化,當時的知青已按新政策全部回城或就地安置。這時唐志龍下農村已達16年,農場已將他作為場長接班人培養,可志存高遠的唐志龍還是和大多數知青一樣回到了長沙。他想:長沙的天地大,發展也大,我還年輕,一定能再創一番事業。他說:我當農民就要當個好農民,干工作也要當個好工人。于是,年過而立的他在長沙向東無線電廠又開始新一輪奮斗。
不久,他便被提拔為管倉庫的內勤,一年后,擔任宣傳股長,還被評為市電子局系統的優秀黨員,1983年他又被全廠干群一致投票選為廠工會主席。唐志龍就是這樣的人,什么事不干則已,一干就要干出個名堂。
能脫穎而出的人一定是能人,如果給他更大的舞臺,他便會唱出更精彩的唱段。在向東無線電廠工作8年后,唐志龍于1985年被喻長華先生介紹到《企業家天地》雜志當編輯、記者,并結識了喻潤泉先生,后經潤泉先生推介,被聘為省僑聯《僑聲》雜志的副主編。
唐志龍覺得自己又得到了一個展示才能的舞臺,便拿出全部精力,投入到采訪、編輯、跑廣告的工作之中。由于廣告拉得多,文稿組得好,《僑聲》雜志創刊號的發行取得圓滿成功。
唐志龍深知,雜志的生命力一個是要有好的稿源,另一個就是不能離開廣告。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經營上,向省內外的大企業出擊,使《僑聲》雜志越辦越火,逐漸由季刊變為雙月刊,再變為月刊。由于工作成績顯著,唐志龍被評為省僑聯先進個人。
1991年,唐志龍被聘為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92年又競聘當上了社長兼總編輯。他力主雜志要走市場化道路,并嘗試用充滿智慧的策劃贏得不少廣告客戶,使雜志經濟狀況大大好轉,由月刊發展到了旬刊。
唐志龍是個喜歡忙碌的人。前年剛從社長、總編輯崗位退休,便籌劃著要寫幾個長篇大作。不到兩年,他的第一個長篇《留守遠村》便脫稿了。
我佩服唐志龍脫穎而出的精神,不管處在哪個崗位,都不放松進取。我期待著唐志龍的新作像山間泉水,淙淙不斷。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