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薛 尚 本報記者 王躍西
美國國會日前達成共識,將制定政策防止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削弱美國在環保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有議員還宣稱,中國正在設法“竊取”美國的新技術。中美兩國最近已經開始就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進行了接觸。本來,全球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坐在一起尋求人類未來的出路本是一件好事,這也表明中國有誠意承擔責任。但美國卻“疑神疑鬼”,未免太小氣了。
據法新社23日報道,美國眾議院本月全票通過,將制定政策,防止在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削弱美國在風能、太陽能和其他環保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法新社說,這是美國針對中國和印度最近呼吁發達國家分享技術以幫助它們與全球變暖作斗爭的迅速反應,美國立法者們認為中國試圖“竊取”美國的技術,他們發怒了。
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員瑞克·拉爾森說,美國現在既擔心氣候問題,但也擔心同中國日益增長的貿易赤字問題。“美國可以幫中國解決能效和排放等問題,我覺得這也很合理,因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拉爾森說,“但這應該與另一種解決方案聯系起來,兩國應解決貿易赤字問題。”
共和黨眾議員馬克·基爾克最近同拉爾森一起訪問過中國。他說,氣候變化問題是在與中方談話過程中最具爭議的話題,中國實際上是在謀求如何“竊取”與能效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所有知識產權。基爾克還警告稱,中國的立場可以改變華盛頓的政治動向。“現在隨著氣候變化法案的出臺,我們出現了一些環保產業。但如果一份國際協定認可這種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那在美國就幾乎不會有任何與環保相關的崗位了。”
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將確定《京都議定書》的繼承文件。美國是唯一一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的發達國家。據了解,美國在減排問題上一直不太積極,并將目光盯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前總統布什曾表示,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不提出減排要求是不公平的。奧巴馬上臺后,情況有較大改觀。
對于美國方面的指責,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舉出任何實際證據證明中國確實偷竊美國環保技術之前,這種言論都是不負責任的。鄒驥說,《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明確注明了發展中國家在沒有獲得發達國家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前是不受碳排放約束的。而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共識,與公約內容完全相左,一旦形成氣候,對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前景將造成毀滅性打擊。無論從政治、法律和道義上講,都是不對的。鄒驥說,環境的改善是全球受益的事情,美國也是受益者之一。至于知識產權的問題,應該交由法律裁決,而不能憑空臆測。▲
環球時報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