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6月22日文章,原題:不僅僅是啤酒和香腸:德國在中國自我營銷 提到德國,中國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啤酒和汽車。然而,一場新的國家形象推廣將改變這一點。
擁有600多萬人口的沈陽市從未搞過此類活動:中山公園大型戶外音樂節。這是退休老人常來悠閑地打太極的地方,數以千計的年輕人每晚都可以欣賞到不同德國樂隊演奏的音樂。公園音樂會是“德中同行”活動的一部分。在10天里,沈陽將品味德國文化,不僅僅是老套皮短褲、啤酒和軍樂隊。在這里,德國希望展示自己作為“理念國家”、創新和綠色科技的一面。
活動組織者米歇爾·康·阿克曼說,這次活動不只是要提升德國在華形象。他說:“我們面臨的諸多任務不是某一個國家能夠獨自解決的,哪怕強大自信如中國或科技高超如德國。活動要傳達的信息其實也簡單,那就是:讓我們學會成功地合作。”
組織方堅稱,廣告不是活動的重點。盡管如此,戴姆勒公司展棚的一名年輕銷售員對蜂擁而來的觀眾仍感到鼓舞。展棚外一輛精靈牌電動汽車吸引了許多“眼球”。他說:“今天是展示可持續性,而不是通常意義的銷售展覽。”
但觀眾們并非僅僅前來購物。每一件被認為具有傳統德國風味的東西都成為了熱賣。當問到會把什么與德國聯系在一起時,在啤酒花園享用香腸和啤酒的來賓會很快答出“汽車”、“啤酒”和“技術”。
計劃要討論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產業發展政策、垃圾管理和循環等話題并沒有在觀眾中產生共鳴。一名帶女兒前來參觀的44歲男士說:“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那些話題太遙遠,我們不太了解。”然而,活動組織者希望能給觀眾留下一個創新和卓爾不群的德國印象。康·阿克曼說:“活動之后,如果人們能對德國有一個更加積極的印象,就很不錯。”▲(王曉雄譯。本文英文原文見6月24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4版。)
環球時報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