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于巴黎時間6月23日下午宣布了新政府成員。相較內(nèi)政部長、司法部長等大員的調(diào)整,文化部長的新人選也尤引法國人關注。接替前任部長阿爾巴內(nèi)爾女士的是費德里克·密特朗,一位民眾熟悉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前總統(tǒng)密特朗的侄子。在法國,文化部長不好當,因為其面對的是法國人引以為豪的文化領域,一位“旗手”型的人物,工作稍有怠慢就會被人批判指責。
費德里克·密特朗現(xiàn)年61歲,1947年生于巴黎,畢業(yè)于著名的巴黎政治學院,是作家、電視主持人、電影導演和演員。其前任阿爾巴內(nèi)爾,因為干得不稱職被無情撤職。記者曾在一公眾場合見到這位女部長,主持人介紹女部長親臨時,迎接她的不是禮貌的掌聲,而是一陣陣噓聲。
文化部的歷任部長人選,都是法國人關注的話題。2009年的法國文化部預算28億歐元,約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1%。文化部長不但要在瓦魯爾街的辦公室里管理所屬部門,分配文化遺產(chǎn)、藝術創(chuàng)新、教育方面的預算,還要主持各類活動,參加大小展慶,出席多如牛毛的會議。被撤職的阿爾巴內(nèi)爾女士這兩年工作也算盡心盡力,戛納電影節(jié)、法國電視音樂會,甚至于時裝秀等活動上常能見到她的身影。無奈她的運氣不好,碰到了薩科齊大力改革又赤字高筑的時期,只能黯然離去。法國《觀點》周刊在評點這次部長更換時用了一個詞“悲慘”,以寄托對這位女部長的同情。
如今費德里克·密特朗接手這塊燙手的山芋,遺留下的問題依然等待他去解決,諸如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法案、國有電視網(wǎng)合并重組、紙媒資源的重新分配等等問題,都是對其政治技巧的考驗。當有記者問費德里克,作為一名左派人士,如何在右翼政府里完成這些使命時,他用了一個既堅定又狡猾的回答:“當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國前總統(tǒng))不想回答時,他會拒絕。我也一樣。”
法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著名的文化部長,即便是其他官員,也以傳播法國文化為己任。密特朗總統(tǒng)因此有句名言“政府的所有部長都是文化部長”。第五共和國的第二任文化部長安德雷·馬爾羅就是位傳奇人物。馬爾羅歷任六屆部長,奠定了當時的文化方向,卻因為撤銷了電影資料館館長亨利·朗格盧瓦的職務,點燃了震驚世界的五月風暴。著名作家、法蘭西院士莫里斯·杜旺也曾擔任過文化部長,多次與美國人爭辯法國文化的地位。另一位政治明星杰克·朗也在上世紀80年代多次擔任文化部長、政府發(fā)言人,甚至于競選總統(tǒng)。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無論執(zhí)政黨是左派還是右派,總統(tǒng)是薩科齊、希拉克還是密特朗,法國的文化部長大多是左翼人士,可見一和“文化”二字搭邊,果然就會出現(xiàn)“法蘭西式的例外”。▲
環(huán)球時報200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