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王曉林 本報特約記者 李俊峰 本報記者 王躍西
已經久未在島內政壇露面的前“總統”李登輝近日重新成為媒體焦點:繼日前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面引發媒體猜測“第三勢力”是否異軍突起之后,27日,李登輝再度為兩岸關系“定位”,稱大陸和臺灣關系應該是“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對此,有大陸臺灣問題專家分析稱,這不過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新表述而已,實質仍是在宣揚“兩國論”。
與民進黨一唱一和
據臺灣“中央社”28日報道,大病初愈的李登輝27日在“群策會”募款餐會上致辭時,就新時期兩岸關系定位等問題發表看法。他聲稱,對于馬英九當局的開放政策及兩岸關系的改善,應該予以歡迎,不反對兩岸深化交流,在WTO的架構下,“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緊”。他甚至表示,兩岸應該是“朋友關系”。
臺灣《聯合報》評論認為,李登輝對于兩岸關系的新主張比過去更具彈性,主軸是要了解大陸,勢必給進退失據的民進黨很大壓力。民進黨若一味“反中”,恐怕就要與“不反對與中國深化交流”的李系分道揚鑣了。臺灣《中央日報》的評論認為,李登輝曾因鼓吹“戒急用忍”和“兩國論”造成兩岸關系停滯,現在卻提出了兩岸關系的最新觀點,不能不說有進步意義。就連民進黨內部也立刻自我檢討。在28日舉行的民進黨“發展策略共識會議”上,前主席許信良表示,民進黨須認真思考兩岸政策,否則會受到來自更多方面挑戰。嘉義縣長陳明文也表示,民進黨應正視大陸,不能再“轉過去”,要相互交流了解。
新論調受到廣泛質疑
但是,對于李登輝的“朋友說”,島內輿論并非一致看好。因為李登輝在談到要和大陸“做朋友”時,稱這是以“你是你,我是我”為前提的友誼。他強調,臺灣要以“國家”身份繼續保有超然地位,首要任務是標示臺灣的地位,要對大陸“防備在先”。 親綠的《自由時報》稱,李登輝此次講話強調的是“大陸借優惠政策操弄臺灣”,憂心現在大陸對臺灣的優惠政策是“出自政治企圖的一種有癮頭的補助款”,聲稱臺灣要以已經獨立的“國家”身份建立經濟自我成長的“臺灣模式”,才是一面善用所謂的大陸機會,而能兼顧不受大陸動向擺弄的最佳策略。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李登輝的這番言論本質上和民進黨的路線是一致的,是其“兩國論”換湯不換藥的一種新表述罷了。他企圖模糊兩岸統一的概念,具有欺騙性。李登輝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一直十分關注島內政局,看到國民黨和民進黨斗得十分厲害,也為民進黨的前途擔憂,想在政治策略上發生一些變化,妄圖搞政治“第三勢力”,制衡國民黨,“我認為李登輝所謂中臺新關系一說正是為其找新出路而做出的新定位”。
島內民眾也不認為李登輝此舉是順應兩岸關系新局“痛改前非”。有網友在臺灣聯合網發帖稱,如果就事論事,李登輝的論調通篇都是幼稚可笑的論點,居然還是出自當過“總統”的人之口,島內民眾應該捫心自問:為何老是有政客當我們是白癡。也有島內民眾認為,李登輝早已下臺,現在還有什么資格說“不反對臺灣與中國交流”?其言行很顯然只是為自己爭取曝光機會,“要出名而已”。
政治影響力已經不大
事實上,李登輝提出“中臺關系新主張”只是近期“搶占”媒體版面的小動作之一。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李登輝近來頻頻和過去的政敵“相見泯恩仇”,日前拜訪紅衫軍領導人施明德,兩人一聊就是7個小時。緊接著,與李登輝一度“情同父子”卻又“反目成仇”的宋楚瑜也在李的住所與其會面。知情人士透露,針對李登輝想訪大陸“完成孔子周游列國路線之旅”,宋楚瑜表示,若李登輝“登陸”的意愿沒改變,他愿意嘗試協助完成這趟“歷史文化之旅”。
對于李登輝在經歷去年“大選”后近一年蟄伏“重新出山”,有島內分析稱,李登輝從與陳水扁翻臉后,就一直想要找人籌組“第三勢力”制衡國民黨與民進黨。不過,對于前景,藍綠都不看好。即使李登輝利用自己的“余光”能夠動員一些人追隨,一旦其身體違和不能視事,也就樹倒猢猻散了。王建民也認為,李登輝已經是過氣的政治人物了,他的言行并不會動搖島內政局,更不會對兩岸關系產生什么影響。▲
環球時報200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