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
5月份美國個人的儲蓄率已經達到6.9%,而2008年全年平均儲蓄率是3.2%,2006年是0.6%。這一現象引起國內外一些人士的擔憂。他們認為,中國出口乃至整個經濟的增長以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消費,如果美國人開始節省,中國經濟就會走下坡路。事實果真如此嗎?
近7%的儲蓄率是否標志著美國人超前消費、負債消費的模式開始發生根本改變呢?筆者的看法是否定的。美國居民儲蓄率的上升是相對的,只是經濟衰退和信用條件惡化的必然伴隨物。隨著經濟的復蘇,儲蓄率還會重新走低。據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個人儲蓄率達到6.9%,為15年來最高水平。但這種變化,不是因為美國政府的“教育”,也不是因為美國人主觀上想改變消費習慣,而是因為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第一,股市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總市值縮水大致一半,因此居民的錢投資股市顯然減少;第二,房地產總值一年來下降了2.4%,因此今年一季度房主們的房產比例由一年前的42.9%下降到41.4%,為1945年以來最低水平。第三,2008年底美國居民房貸、車貸和信用卡債務余額總計達到13.8萬億美元,比2000年底差不多翻一番。在當前金融條件下,借新債還舊債顯然很難。第四,失業率已逼近10%大關,而且還將繼續上升。在此情況下,存款是比較安全的選擇。目前6.9%的儲蓄率并不算高。很可能還會繼續上升到2010年上半年,接近或達到10%左右。
但這些條件會變化。隨著經濟情況好轉,股市和房市總值回升,信貸環境改善,失業下降,居民會將更多的錢投入股市、房市和消費,儲蓄率便會下降。這一規律在美國歷次衰退中反復發生。至于下降多快,要看具體情況。不過,經濟回升后,近幾年近乎零儲蓄率的情況預計很難重現,儲蓄率達到一位數的可能性比較大。
不要以為經過金融危機,美國人就變成儲蓄型了。美國政府雖然嘴上講要美國人提高儲蓄率,但它未必真的期望一個儲蓄率很高的美國。經濟的回升需要投資,投資的回升需要消費需求。如果老百姓把10%存到銀行里,美國經濟模式將難以想象。
存錢多了,花錢少了,肯定對國際貿易有影響。但歷史表明影響很有限。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儲蓄率曾在10%左右,90年代初在7%左右。都比現在高。但那時的美國儲蓄率水平,并沒有明顯影響到美國從全球、特別是從中國的進口增長。影響進口的是經濟衰退,而不是儲蓄率。
反思我國出口大幅下降以前的情景,2002-2007年對美國出口年均增長25%以上,卻并未給我國經濟帶來可持續增長。服裝、鞋、家具、玩具等已經占到美國市場40%至70%。增長已經走到盡頭。而且這些在我國對美出口中已不是主體。盡管靠加工貿易的機電、電子信息、通訊等產品成了主體,可其大幅增長的余地很小。即便美國重現超前消費,而且很有可能發生,也很難給我國經濟帶來可持續增長。
更需要關注的是,即使美國經濟今后穩定復蘇,儲蓄率重新下降,也不一定意味著我國出口機會的增加。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結構將經歷深刻調整,而且已經開始。新的增長點很可能是基礎設施、新能源、生物工程、環境、教育和醫療。我國產業能否在美國市場具有足夠的競爭力,是比儲蓄率更值得關心的問題。
還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今后它同美國市場的關聯度可能會越來越低。這是因為我國也在進行深刻的產業結構改革。新的增長點如基礎設施,新能源、環境、國民經濟裝備的現代化、社會保障等,都需要我們把更多的動力放在國內需求上。美國儲蓄率低未必是好事,儲蓄率提高也未必是壞事。與其十分重視美國儲蓄率的變化,不如更加重視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今后對美國出口可持續增長的路子。▲(作者是中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
環球時報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