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有40%的中小企業已經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倒閉,40%的企業目前正在生死線上徘徊,只有20%的企業沒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這意味著,按照去年中小企業4300萬家概算,在金融風暴中倒閉的中小企業超過了1720萬家,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筆者記得3月份,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談到中小企業時透露,去年中小企業破產占總數的7.5%,這意味著,2009年前半年,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在進一步惡化。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面對中小企業的嚴峻生態,中央在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方面可謂力度空前,積極探索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解決之道。“金融九條”就提出在貸款額度上要向中小企業傾斜,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擴大、各大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的成立,乃至于各地諸如“信貸工廠”、“網絡銀行”、“大賣場”等民間自創融資模式的推廣,都似乎預示著金融危機能夠成為中小企業破解融資難題的一大契機。然而,事實很快證明,盡管上半年寬松貨幣政策開閘放水,投放了創紀錄的6.5萬億人民幣的流動性,但真正流向中小企業的只有可憐的不到10%。
公開的數據更是顯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中,有的省份貸款余額增加為零,有的增加額是負數。這意味著,無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小企業又一次成了盛宴的旁觀者。它們不僅沒有分享到政策的好處,反而在與國有大中型企業搶奪政策資源方面再次完敗。不管40%倒閉和40%經營困難的數據是否準確,宏觀經濟冷熱不均的事實已經基本說明,廣大民營經濟所在的中小企業的處境并沒有隨著經濟的逐漸恢復而有根本性的改善。
用數據說話,占中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其創造的出口占60%以上,創造的GDP增長占70%以上,接納的勞動力近80%,每年新增就業機會的90%以上也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如此,我們可以反證一下,如果40%的中小企業倒閉,40%的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對GDP增長、對出口、對就業,乃至于對整個中國經濟究竟意味著什么,不言自明。在中小企業仍然處于困境的情況下,某些人士動輒看到個別數據的好轉就輕易斷言經濟復蘇,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反思多年來我們對中小企業的公共政策,最根本的問題在于沒有一個全盤的,上升到基本國策高度的對中小企業在金融、財政、稅收、技術支持、投資、產業準入等方面的全盤而總體的政策安排。對中小企業的歧視無處不在,遑論什么政策傾斜了。
就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說,破解融資難,我們強調了很多年,然而,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負責的國家級機構。我們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提出要建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征信體系和擔保體系,而這三大體系的建設到現在仍然還不盡如人意。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每年都出現在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中,但鮮有實質性的應對或者舉措。每一次中小企業出現困境,影響GDP增長和就業了,就重視一次。然而,這種突擊行為,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中國下半年的宏觀政策來看,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的基本方向不會迎來“拐點”,但政策的目標顯然要從“保增長”轉到調結構上面來。和政策的盛宴在上半年失之交臂后,下半年是中國經濟調結構的關鍵之年,更是中小企業能否迎來轉機的最佳時間窗口。應該看到,中小企業今天之所以處于這樣一個嚴峻的態勢,不僅僅體現在融資難方面,考察一下中小企業生存的制度環境,體現為一個在稅收、財政、產業政策、投資等制度供給上全方位、立體式的扭曲和殘缺。高層應該對中小企業的制度環境進行全面的回應和反思,出臺一部專門的扶持中小企業的基本國策,挽救中小企業、挽救中國經濟復蘇的最重要的微觀基礎。
中小企業沒有走出冬天,中國經濟復蘇的春天絕不會輕易到來。由此,筆者建議:首先,抓住全球經濟仍然處于低谷的時間窗口,出臺專門的扶持中小企業長遠發展的政策規劃,清理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歧視;其次,鑒于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強烈建議今明兩年全國中小企業的所得稅全部減免或者緩繳;第三,在技改資金的分配、產業政策和投資等方面落實對中小企業的優惠;第四,深化壟斷領域的改革,降低準入門檻,在金融、電信、石油等關鍵領域全面向中小企業開放。▲(作者是經濟學博士。)
環球時報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