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為期10天的聯合國2009年第一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在德國波恩落下帷幕。
這次談判共有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代表參加。談判有兩大議題:一是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也就是2013年到2020年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目標;二是根據“巴厘島行動計劃”,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資金和技術問題作出具體安排,以期為今年年底在丹麥哥本哈根達成新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進行充分準備。
由于發達國家的消極態度,本次談判關于發達國家進一步減排指標的討論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鑒于與會各方在主要議題上存在巨大分歧,本次談判決定將今年原定舉行的4次談判增加到6次,下一次談判將于6月在波恩舉行。
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介紹了會議情況和中方立場:
會議的目的是要使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果。但是此前要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后的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首先是基于發達國家的歷史累積排放。發達國家在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它們應對此承擔歷史責任。另外,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通過毫無限制的溫室氣體排放積累了大量財富和技術能力,它們有義務也有能力大幅度減排。
技術轉讓和資金問題,是落實2007年“巴厘島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明確規定了發達國家以優惠和減讓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氣候友好技術并提供資金支持的義務。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要發展,排放也要相應地增加,這也是符合發展規律的。為體現公平的原則,發達國家應該為發展中國家騰挪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實現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的目標。
但由于發達國家缺少應有的政治誠意,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實施機制,發達國家在兌現轉讓技術和提供資金支持的承諾方面做得非常不夠。這次波恩會議雖有討論,但未能取得進展。不過,會議加深了對落實上述行動計劃的認識。
中國政府的立場受到肯定和認可。中國以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參加磋商,期望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果。中國政府以對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看待氣候變化問題,“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了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中國政府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并正在全面扎實落實,這將是對保護全球氣候作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對媒體說,中國已經采取了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方案,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是可再生能源領域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都有很大的雄心”。
(據4月10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