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悅
摘要: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目前,江西省農民收入現狀表現為收入水平增長速度加快,但與其他區域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收入結構中外出打工所占比例較高,省內各區域農民收入不均衡。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結構不合理與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滯后,農民素質仍然不高和農村金融體制的制約,因此應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江西省;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5.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040-02
近幾年來,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民整體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江西作為一個中部地區的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 % ,農民增收問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一、江西省農民收入現狀
1.收入增長加快但總量依舊較低。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江西省農民收入從2000年的2 135.30元,增加到2007年的4 044.70元,增長速度很快,但是總量仍然較低,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4 140.36元,與發達地區如浙江(2007年8 265.15元),廣東(2007年5 624.04元),福建(2007年54 67.08元)則相差更大(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年鑒)。
2.收入結構中外出打工收入比例增長明顯。江西是中部重要的勞動力輸出基地,農村有70%~80%的勞動力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增幅明顯快于其他純收入的增幅。外出務工成為江西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源泉。
3.省內各區域農民收入差距加大。由于江西省各地區工業化程度不同和資源稟賦的差異,農民增收情況也不一樣,區域差距增大。全省從2000—2007年增加額為1 962.4元,南昌從2000—2007年增加額為2 643.9元,景德鎮從2000—2007年增加額為2 092.5元,萍鄉從2000—2007年增加額為2 617.8元,上饒從2000—2007年增加額為1 450.1元(數據來源:江西統計年鑒(2001—2008)、江西省2008 年統計快報)。
二、江西省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分析
(一)農業結構不合理與農產品附加值低
1.農產品品種不優,品質不高。農產品品種結構尚不優,農業產品優質率較低。從農產品品種來看,江西省的農業產業結構是典型的“糧豬型”剛性產業結構,在種植業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60%,其產值卻僅占總產值的40% 。養殖業中,豬肉產量占總產量的比重達75% ,但其產值不足總產值的60%。在市場上這些產品雖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但還面臨著品種不優的困擾;從產品品質來看,江西省很多農作物都面臨著農藥污染的問題。
2.農產品產業鏈短,加工企業未能形成規模。江西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很多,像種植的糧食、蔬菜、水果、茶葉、大豆、花生等,養殖業的生豬、肉牛、家禽及水產品等,都有相應的加工企業,但這些加工企業規模小功能不全,數量多效益不高,零散混亂不能形成規模,從而導致江西省的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初級加工產品多,附加值不高。另外,在種植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也常出現矛盾的狀態:由于各自種植或加工能力有限,加工業難以做到“生產什么、加工什么”,種植業也無法跟上“加工什么、生產什么”,從而使得農產品轉化率一直偏低,種植業和加工業在一定程度上脫鉤,這也使得江西省農業產業無法形成產業鏈,或產業鏈不長。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滯后
1.發展的力度不夠。江西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一般號召,沒有出臺更有力、更具體的政策,并且也沒有專項資金給予支持。農業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扶持也僅僅體現在對省級示范點的補助,而且金額也不高。這些都影響到江西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
2.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數量較少、規模較小。據農業部2004年初的資料,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共有規模較大、管理較好、活動比較規范的各類合作經濟組織953 30個,會員1 150多萬人。其中,同處中部地區的湖南省10 438個、河南省8 473 個、湖北省6 513個。相比較之下,江西省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就較少,僅有1 949個,而且大都組織規模小,缺乏經濟實力。
(三)農民素質仍然較低
雖然近年來,江西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逐年提高,但總體上仍屬于“低素質”型。2003年,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76%,而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卻占19.54%,其中,文盲與半文盲的仍占1.0%。低素質的勞動力難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形勢下,江西省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將更加嚴峻。
(四)金融體制的制約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江西省農村金融市場組織不完善,金融機構城鄉分布、區域分布失衡,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單調且落后。直到現在,部分信用社的獨立法人還是以縣,鄉為單位,一個信用社相當于一個獨立的小銀行,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進行產品創新,僅有存款、貸款和結算等業務種類。在大的業務種類內部中,沒有進行足夠的細分,以傳統品種居多,也沒有根據經濟種類、貸款對象和貸款方式等要求來設計和開發新的不同類型的貸款品種,中間業務剛剛起步,在農村基本沒有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中介,并且農村金融機構的功能不健全,表現在農村金融政策功能不健全,農業發展銀行不能發揮農村金融政策的作用,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領域內發揮的功能逐漸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促進江西省農民增收的對策思考
(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使其升級
1.優化農產品品質和結構。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注重多元化,重點發展畜牧、水產等養殖業,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及瓜果、花卉、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擴大其種植面積并努力提高畝產值和畝效益,發展適銷對路的高產新品種。在品質結構調整方面,要實施綠色農業路線,發展綠色食品,大力發展名、特、優產品和精細特色農業產品,打造地方特色,打出品牌,比如江西婺源的茶,界浦的紅橘等。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其轉化能力?,F有農產品加工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采用高新技術的先進加工工藝,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和產品品質與檔次。依據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戰略的產業規劃,集中優勢人才,先進技術和設備,優化組合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地區支柱產業,鼓勵企業引進現代工藝,進行產品品質升級。
3.積極開拓市場,帶動農業結構調整。依據江西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稟賦差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提高農產品市場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市場配套設施的建設,以提高農產品儲運、加工、分級分類包裝及信息服務等水平。同時,要逐步加強連接產地和銷地的批發市場建設,并發展起一批穩定的有良好經營才能的批發代銷商、逐步改進交易方式、拓展交易渠道。
(二)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1.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民主是合作經濟發展的基石,作為農民自己的組織,其主要職能是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減少交易成本,降低農業生產的氣候和市場風險,保障社員的利益,因此必須體現“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是資金扶持。各級財政、信貸,金融服務部門在無息周轉金和低息貸款上提供支持,在項目安排上予以傾斜,扶持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其次是免稅減稅扶持。稅務部門在專業合作組織生產、加工、經營方面給予免稅減稅優惠政策,允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根據自身的條件,自主選擇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經營范圍,鼓勵專業合作組織擴大規模,發展生產。最后是科技、管理人才方面的扶持。促進產學研結合,為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三)發揮農村信用社的作用,發展其他小額信貸機構
農村信用社進行制度改革,調整產權制度,優化合作社的人員結構。結合地方資源,確定適宜的農村信用社的組織形式。在個別經濟比較發達、城鄉一體化程度高的少數地區如九江、贛州、南昌,可以嘗試組建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部分經濟欠發達仍以農業為主、信貸支農任務較重的地區,如上饒、宜春、吉安,可以嘗試組建農村合作銀行,用于滿足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投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等的資金需求。
此外,還要大力發展其他小額信貸機構,加快啟動農業銀行改革,健全農業保險市場,為江西省農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