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蘭英 王 勇
摘要: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是社會建設的基礎和保障;中國的社會建設是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提出來的,是經濟建設的目的和最終歸宿,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和支撐。兩者在內容上又是交叉重疊的。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走向和諧與進步。
關鍵詞: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效率;公平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007-02
經濟與社會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人們一直致力于尋求二者關系的最佳答案。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對此進行了科學回答,即“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建設”的重要概念。社會建設的提出,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十七大報告再次對社會建設進行了強調和論述。面對黨中央對社會建設的高度重視,一方面有人認為,這標志著黨的政策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以社會建設為中心”的重大轉變。另一方面有人依然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一切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甚至還有人把“發展是第一要務”理解為“經濟建設是第一要務”。這些認識都沒能正確把握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既不利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一
社會建設是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提出來的。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指出,“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1]“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不能顧此失彼。”他在總結過去搞計劃時的教訓時說:“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安排好各種比例關系”,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比例,就是經濟發展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發展的比例失調,教科文衛的費用太少,不成比例。”“我們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衛的費用不可”,“否則現代化就化不了”。“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做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1]當時,鄧小平雖然沒有使用“社會建設”這個概念,但已指出了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并深刻闡述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及其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方法。
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200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46 619億元,比2006年增長11.4%,已經躍居世界經濟總量第四位,與第三位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于長期秉持過分強調經濟增長、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發展理念,一些領導干部形成了GDP崇拜的政績觀,認為搞經濟建設,看得見摸得著、成效明顯,而發展社會事業投資高見效慢,過多的強調社會建設會拖經濟建設的后腿,成為進一步發展經濟的包袱。只要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一切社會問題都會自然化解。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某些政府部門在制定經濟和社會政策時,就自覺或不自覺地降低與人民群眾福祉密切相關的社會性投入,如國民教育、就業培訓、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設施、科技研發、生態環境保護等,從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中國民生問題得以持續改善的三十年,但在片面的發展觀和政績觀的影響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小水平低且城鄉有別、教育機會不均等、住房困難、就業壓力加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十分突出,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進一步切實改善民生,使全體國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任重道遠。按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邏輯,單靠經濟建設無法解決自身在發展中產生的眾多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公正,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大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就是社會建設提出的意義所在。
二
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地位不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這句話為我們正確認識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提供了最為根本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雖然都很重要,要統籌兼顧,但它們的地位是不同的,不能將其并列起來,否定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明確的是,發展并不等同于經濟建設,這里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它不僅是指經濟發展,而且還包含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等其他方面的發展。
經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基礎和保障。經濟建設是我們整個事業的中心,沒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作強有力的保障,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育的投入、就業機會的創造、收入差距的扭轉、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住房、環境、交通狀況的改善等,離開經濟建設的支持和帶動,是無法實現的。
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目的和歸宿。馬克思曾經指出,“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3],“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這兩句話說明,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為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的社會建設,說到底是人的建設。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正是為了增加社會財富,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從而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所以,經濟建設是以人為本的建設,它為社會建設、人的建設提供服務和幫助,以社會建設、人的建設為最終目的和歸宿。
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動力和支撐。一般說來,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外貿拉動、投資拉動和內需拉動。在這三個經濟動力當中內需拉動最重要,它的分量占這三大動力總和的70%以上,且同其他兩個拉動力量相比,風險最小,社會效益最大。經濟學家統計發現,一個社會的內需拉動與各個群體的關系為:高收入群體購買力最強,但是邊際消費意識最低;低收入群體消費意識最強,但是購買力最低;中等收入群體購買力和消費意識都比較強。目前中國中等收入者僅占全國人口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中等收入者一般占全國人口的50%以上。因此,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積極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目標,使社會結構更加合理,對于擴大內需進而對加快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換句話說,社會結構不合理等社會問題突出,必然成為經濟建設的制約因素。
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在內容上是相互交叉、重疊的。比如,就業問題、收入差距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既是社會建設的重點領域,也是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學者將注重解決就業、收入差距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作為中長期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向和重要政策之一,是很有見地的。
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使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相協調,才能有力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
認識和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可以同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結合起來。但不可將其簡單地進行對應,即經濟建設注重效率,社會建設注重公平。實際上,經濟建設也講而且必須講公平,如市場經濟中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同樣,社會建設也講效率,如轉變政府職能,鼓勵、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更加高效地為廣大民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等。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理解這一重要原則關鍵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這一表述并未否定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效率優先”原則。經濟建設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心,牢牢堅持這個中心就必須堅定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堅持效率優先,這是由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的。第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的“公平”,并不是相對于“效率”,而是指,在縱向上相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的初始階段,現階段應更加注重公平;在橫向上相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分配體制,我們應更加注重公平。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注重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第三,無論是處理初次分配還是處理再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問題,都必須用改革、發展的辦法來進行。所謂“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就是要求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必須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追求效率與政府維護公平完全能夠共生共長,而非此消彼長。第四,這一表述與報告中“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總之,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與效率和公平密切相關。可以說,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地走向和諧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