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才 胡柏翠
摘要: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的“突破口”和“龍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勢下,正確認識社區服務的本質屬性——福利性,是新時期搞好社區服務的關鍵。社區服務的福利性表現在:從社區服務的領域看,社區服務大部分屬于社區福利服務;從社區服務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也一直強調社區服務的福利性;從社區服務的資金籌集來看,社區服務體現福利性特征;從運行方式看,社區服務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服務有著本質的區別。
關鍵詞:社區服務;福利性;社區福利服務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129-02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社區建設就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逐漸展開,社區服務作為社區建設的“突破口”和“龍頭”獲得了長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社區服務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甚至還較嚴重,這些問題若不解決,不但會影響社區服務工作本身的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新的形勢下,社區服務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是每個社區工作者必須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正確認識社區服務的本質屬性——福利性,是新時期搞好社區服務的關鍵。本文試就社區服務的福利性談幾點認識。
一、從社區服務的領域看,社區服務大部分屬于社區福利服務
社區服務領域廣,內容豐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社區服務發展到今天,主要領域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四個重要方面:一是面向各類弱勢群體和優撫對象的福利服務;二是面向普通居民群眾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務;三是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后勤”服務;四是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1]。上述四個方面中的第一、第四方面,具體來說,包括社區社會救助、社區優撫工作、社區助殘服務和社區就業服務等服務項目都屬于社區福利服務。這些項目都屬于面向弱勢群體和優撫對象的,并充分體現了福利性的本質特征。就具體的服務產品而言,社區福利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
1.暫托住宿服務。這是接近于院舍服務的方式,提供入住服務,所不同的是,暫托服務不是長期入住,而只是短期入住,其主要作用在于緩解家庭照顧方面的壓力。
2.日間照顧服務。家庭在白天將需要照顧的老人、殘疾人及兒童送到日間照顧機構,由這些機構提供生活照顧,也包括提供與被照顧者需要相應的其他服務。
3.康復服務。在社區建立專業康復機構,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包括康復需要評估、康復方案制定、康復實施與康復相關的咨詢。
4.活動服務。社區活動服務主要是為服務對象提供一定的設施,包括場地和設備,工作人員的作用則主要是維護設施的運作,有時也提供一些服務。
5.殘疾人庇護工場及就業中介服務。庇護工場關系到殘疾人生活收入、活動和康復三個方面的需要。社區可以提供輔助就業及正規就業方面的服務,主要是對殘疾人就業需要進行評估,搜集勞動力需求信息,與潛在的雇主聯系和磋商,以安排殘疾人就業。
6.家務助理服務。家務助理把社區服務延伸到家庭內部,提供上門服務,承擔了日常生活中用餐、個人衛生、家庭清潔、洗衣等方面的照顧和服務。
7.權益保護服務。社區通過各種形式(包括自愿者)形成一支隊伍,開展脆弱群體權益公眾教育,為服務對象提供權益方面的咨詢,當出現權益問題的個案時,參與其中的調查和調解工作,以致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二、從社區服務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也一直強調社區服務的福利性
在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說既無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服務概念,也無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服務實踐。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服務是在我們原有的社區福利服務的基礎上,伴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而產生的,是為了解決各類社區主體的實際生活需要而興起的。具體來說,是在民政部門的積極倡導下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的社區服務無疑具有明顯福利性。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在城市開展社區服務工作的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漢召開城市社區服務座談會,明確了社區服務的內容和任務,以及社區服務和民政部門的關系。這次會議的召開是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產生、興起的主要標志。此后,全國部分大中城市的社區服務逢勃興起。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社區服務自愿者協會,從此拉開了中國城市社區自愿者服務活動的序幕。1989年9月,民政部在杭州召開全國社區服務工作會議,總結、推廣了全國各地開展社區服務的經驗,并形成了進一步開展這一項工作的思路。1993年8月,國家計委、民政部等14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的意見》,明確社區服務是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行業,明確了社區服務業的發展目標和基本任務,為了充分保障社區服務的福利性特征,還制定了相關的扶持保護政策。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開全國社區服務經驗交流會,進一步澄清了社區服務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重申了它的福利服務宗旨和堅持社會效益為主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社區服務必須體現福利性特征。1995年,民政部頒布了《社區服務示范城區標準》,在全國開展了創建示范城區的活動。1998年,民政部命名了46個“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區”,更多的城區正在向示范城區的標準邁進。民政部在制定《社區服務示范城區標準》與命名“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區”時,也都將社區服務的福利性作為了重要指標之一。
三、從社區服務的資金籌集來看,社區服務體現福利性特征
社區服務是一項事業,而且是一項讓廣大老百姓尤其是社區弱勢群體得到實惠與幫助的事業。在中國采取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籌集資金,為了切實搞好社區服務,采取政府投入為主是正確的。政府應逐年增加對社區服務,特別是社區福利服務的投入,重點建設一批能發揮基礎性、示范性作用的社區福利服務設施,興辦一些真正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的服務項目,并將一部分資金用在鼓勵、支持和資助各種社會力量興辦社區福利服務上。同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家財力有限,發展社區福利服務光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足,各地還應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和個人投資興辦社區福利服務項目。正因如此,社區服務在價值取向方面,應堅持社區服務的福利性不動搖,注重社會效益。特別是為社區弱勢群體與優撫對象提供服務的社區福利服務,更要注意把握這一本質屬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強調社區服務向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甚至對某些社區福利服務項目也采取低收費的制度實現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的變革,這是為更好地實現其社會效益提供物質基礎,絕不是對社區服務宗旨的改變。社區福利服務必須始終堅持“立足民政,面向社會的指導思想”,應將“福利的最大化”定為最終目的,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偏離了這一點,社區福利服務就喪失了自身的特點與存在的價值。
四、從運行方式看,社區服務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服務有著本質的區別
社區服務特別是面向社會特殊成員——社會弱勢群體和優撫對象的社區福利服務,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服務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社區福利服務采取福利性服務的運行方式,即采取無償服務或低償服務。而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服務則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采取有償服務。當然,在中國目前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有限的的情況下,社區服務也應引入市場機制,采取有償或低償服務的運行方式,但這些項目都是社區服務中面向社區全體成員的生活服務和公共福利服務項目。筆者反對把所有社區服務項目當做營利性行業對待,贊同將社區服務業分為事業和產業兩大塊,分別對待,建立不同的發展機制,也就是將社區服務中的社區福利服務部分當做“事業”看待,采取福利性服務運行方式。對于一般意義上的社區服務項目,可以將其當做“產業”看待,采取市場運作為主,同時筆者對政府直接操作社區服務持否定態度,認為出現政府主辦成為政府參與經營活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現象是不合時代發展要求的。
在發展社區服務的過程中,應把滿足社區弱勢群體及優撫對象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要作為發展社區服務的基本目標。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有層次性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可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等三個層次。這里所說的“生活照料方面”需要,主要是指上述五層次中的生存需要。對于社區弱勢群體及優撫對象來說,生存需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基本生活資料的需求;二是對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現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較好地解決了社區弱勢群體對基本生活資料的需求;優撫制度則較好地解決了優撫對象對基本生活資料的需求。滿足社區弱勢群體及優撫對象對生活照料方面的需要,則要靠發展社區服務。
把讓所有社區成員都能享受社區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作為發展社區服務的最高目標。發展社區服務的最終目標,并不局限于為老年人、兒童、殘疾人、下崗失業工人等弱勢群體提供福利,而要著眼于所有社區成員,最終讓所有社區成員都能享受社區福利服務。到那時,社區服務便是一種社區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的互助性服務,每個社區成員既是社區服務的參與者,同時又是受益者。社區福利服務的互助性,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互助,人與人之間會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寬容;通過互助,能大大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互助,在社區就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氛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發展社區福利服務能調節個人、家庭與社區的關系,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極大的推動作用。社區是一個小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和諧社區,就談不上和諧社會。所以,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重視社區服務的發展,把讓所有社區成員都能享受社區服務,構建和諧社區作為發展社區服務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