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江
摘要:目前,各種宗教在農村呈蔓延的趨勢,宗教的盛行,給農村的穩定、甚至對黨的基層政權建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宗教的影響力之大,是與群眾尋求寄托或護佑的心理,尋求知識的心理甚至治病救人的心理密切相關。我們應該正確對待群眾的需求,正確認識宗教的性質,依法加強管理,特別要加強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切實關心民生,使黨在農村的地位更加鞏固。
關鍵詞:農村;宗教;依法管理;關心民生
中圖分類號:D42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055-02
新農村建設中,人們普遍比較注重硬件建設,而對農民的思想教育重視不夠,甚至可以說,有些領導干部根本不予重視。使得一農民在這一歷史時期產生理想、信仰危機,宗教因而乘虛而入。目前農村宗教信仰呈泛濫趨勢,已經成為復雜而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農村宗教信仰的現狀
宗教在改革開放之初農村的復蘇,對解除人們的思想禁錮,順應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宗教在農村的迅速蔓延彌補了部分群眾的信仰缺失,但也造成了很多問題。在蘇北魯南地區,主要以基督教為主,也有其他宗教,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傳教點眾多。一般說來,三五個村莊就會有傳教點,大點的村往往還會有2~3個傳教點。不少地方建有較為正規的教堂,紅瓦尖頂,煞是壯觀,有的與村小學的破舊教室形成鮮明對比。教堂或佛教寺廟都由信徒捐建,群眾捐建的熱情極高。
2.宗教活動多。教徒活動一年四季,風雨無阻,禮拜日,每周二、四、六晚上都準時聚會,有些重大節日,往往還會有附近縣區群眾聚在一起,活動時間更是多達數日。平時還會有三五成群共同為某人祈禱或家庭聚會等活動。
3.教徒人員多。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期,蘇北魯南地區有極少數人從外地親友處學來圣經,只是在親友中傳播,根本沒有什么影響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宗教開始蔓延開來,自2003年起,信教人數大增。其中,信教人員多為中老年婦女,現在還有為數不少的男性及知識青年加入。20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親歷一個讀高二的學生被家人動員四處傳教,老師做了大量工作,仍未回到課堂。現在,有不少黨員干部也加入到宗教活動中。
4.宗教事件發生多。宗教的教義,對一部分人有著至高無上的意義,他們認為,只有信奉上帝才能達到美好的境地。因此,盲從成風,對“上帝”、 “主”唯命是從,捐款捐物毫不吝惜,自己甘愿吃苦受貧。有的婦女為“上帝”,為“主”、“獻身”,有的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為群體性事件的“槍彈”,更有甚者,有的被極端組織所蠱惑,淪為“法輪功”、“靈靈教”等的犧牲品。
信教人員與不信教人員,特別是家庭內部成員間,矛盾不斷。由于信徒的盲目性,造成犧牲自己農忙時間、犧牲自己家庭財物去聚會和供奉,甚至“獻身”,影響了家庭的安定團結。某村一村婦在麥收季節,不聽丈夫孩子的苦苦相勸,執意拋下農活聚會,矛盾升級,夫妻打架,妻子受傷住院,孩子耽誤學業陪護,麥子遭雨,影響收成,損失很大。宗教內部也存在很大問題。由于同源一宗的宗教,也會有不同支派,各支派、各傳教點為爭奪信徒,不惜相互攻擊;同一支派內部也往往存在爭奪領導權、財物管理權等利益之爭,這些爭斗通常會演變為外部矛盾的根源。
二、農村宗教蔓延的原因
中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因素促成宗教在農村的蔓延。現在,僅從農民自身因素來探尋一下農村宗教蔓延的原因。
1.尋求護佑心理。農民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群體,他們也追求富裕的生活與舒心的環境,但面對經濟大潮的沖擊,他們致富無門。當看到農村干部甚至黨的基層領導干部靠腐敗致富后,他們很茫然,很氣憤也很無奈。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一旦遇到困難,找不到組織的及時有效的幫助,處于孤立無援的漂泊感之中。而皈依宗教,某種程度上使之有了依賴感和歸屬感,似乎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宗教內部提倡的互相幫助及其他教義也使得農民群眾紛紛到其尋找幫助。當一個人、一個家庭遇到困難的時候,眾多信徒教眾教眾就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其解決暫時的燃眉之急。如某村的Z某患重病而無錢醫治,就在其困難之時,該村一處基督教傳教點自發組織信徒捐款贈予其治病,此舉頗受該村和鄰村群眾的贊同和好評,從而吸引了更多群眾入教。
2.尋醫問藥心理。許多信教人員疾病纏身,久治不愈,在親友的鼓動下,相信信教能醫治疾病。雖然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農民群眾生活條件普遍不好,缺醫少藥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再加上醫藥成本不斷上漲,廣大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尤為嚴重。面對現狀,他們無力改變,在傳教人員的鼓動下,加入宗教,希望奇跡發生。事實上,只要有一例不論是什么原因使病痛消除,哪怕是疾病減輕,一傳十,十傳百,帶動一大批人加入宗教。這一類人群在信教人員中占相當大的比例。
3.尋求寄托心理。近些年,農村的土地經濟改革,使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掙錢,這些人在外地工作之余,出于好奇進入教堂聽經學道,回家后,儼然以傳教士自居,講經布道。留守在家的群眾,農活大多雇傭機械,勞動時間日趨減少,在孩子上學后,身邊無人陪伴,感到孤獨寂寞,精神空虛,因而求助于宗教,獲及精神的慰藉。
特別是近些年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不了農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送戲下鄉、送科技下鄉、送文化下鄉往往流于形式。農民沒有書報可讀,沒電影可看,更沒有消遣娛樂及其他社交場所提供,最多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搓麻將,而這些行為往往涉賭違法而遭到家人的強烈抵制。文化生活的貧乏、精神生活的空虛,必然導致他們選擇信教來作為精神寄托和思想交流的平臺。
4.尋求知識心理。陶行知曾說過“中國教育之所以沒有實效,是因為教育與農業各干各的,不相聞問。”學校教育為追求升學率,音樂、美術、體育課程幾乎全不開設,至于勞動技能更與學生無關。農村科技知識、農業知識的貧乏也使農民只能憑經驗種田。宗教在農村通常與傳統文化、民俗相融合,在聚會過程中,往往也交流了耕種經驗,互補長短。同時,宗教符合農民對親情、正義、公平、公正、同情心、互助感的需求,在講經布道中,唱圣歌、贊美詩、彈琴等活動也滿足了農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
三、農村宗教應采取的對策
農村宗教的蔓延,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加強管理,勢必會造成農村主流思想陣地的丟失,損害了農村的和諧穩定,進而會影響農村基層政權的穩固,各級領導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1.充分認識宗教的性質。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到宗教在社會活動中的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既不可把他看做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寄希望于簡單一刀切,全面禁止,也不可片面夸大他的積極因素而膜拜頂禮,而是應該充分認識到宗教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己應該帶頭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宗教事務管理的有關知識及政策,力爭成為行里人,充分調動宗教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2.依法加強宗教管理。各級領導干部應充分認識宗教問題無處不在,要保護合法的宗教活動,打擊非法的宗教活動。對參加宗教活動的黨員干部要積極爭取,認真教育,對屢教不改者,按組織程序給予嚴肅處理。加強神職人員管理。堅決遵守上級政策法規規定,堅持持證上崗制,堅持年檢制度。通過培訓班、讀書班、研討班等形式培養一批年輕愛國愛教愛民的神職人員及管理人員,形成中堅力量,通過他們團結、引導廣大信徒群眾,遵紀守法,愛國愛教。加強宗教活動的管理。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定,對那些打著各種幌子散布各種歪理邪說、蠱惑人心、腐蝕人們靈魂、擾亂社會秩序的人員及活動,要堅決打擊,對私設的聚會及家庭聚會,要堅決取締。
3.切實加強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是黨組織的重要組織細胞,農村基層干部是黨的形象的縮影,他們對廣大農民群眾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村委會這一群眾自治組織,應還政于民,讓群眾信得過的正派人當家,黨組織給以必要指導。同時,黨組織要教育黨的基層干部及涉農單位人員,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那些腐敗分子,絕不姑息,嚴加懲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強村支部、黨員活動室、科技讀書室的建設,把送文藝下鄉、送科技下鄉、送醫藥下鄉落到實處,豐富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把基層組織建設成為群眾信賴的“家”,從而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
4.切實關心農民的生活。目前,農村不少地區物質文化生活仍相對貧乏,醫藥衛生相對落后。黨組織應建立長效機制,開展幫扶工作。關心農村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質。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組建自己的藝術團隊,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開辦各種培訓班,培養農民的文化生活素養,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培養科學的生活方式。切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各級領導建立的幫扶村、幫扶戶要經常聯系,幫助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如子女上學問題、醫療保健問題、生活困難問題。同時也要幫助其解決思想觀念問題,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使廣大農民能“有病即治,扛病不多”,讓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