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飛天》每年都要編發一期詩歌專號,且堅持舉辦詩歌賽事。十多年下來,推出了不少新人新作,可謂成果豐碩,影響久遠。進入新世紀的前幾年,刊物開設“隴軍方陣”欄目,以組詩配評論的形式重點推介甘肅青年詩人;與此同時,以扶持、獎掖新人為宗旨的詩歌、散文大賽及文學筆會仍在延續。近幾年,考慮到市場因素,我們對編刊思路做了些許調整,即加大了中短篇小說的推介力度,適度壓縮了文學評論和散文隨筆的篇幅;詩歌則保留原有欄目和頁碼,只是每年一期的詩歌專號因詩歌編輯力量的減弱而中斷。2007年至2008年,我們相繼編發了“女作家小說專號”、“上海首屆青年作家研究生班小說專號”、“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小說專號”、“甘肅青年作家小說專號”、“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專號”及“抗震救災專號”,贏得了讀者的普遍認同。同時,每年有大量的作品被全國性選刊選載,或被權威性年度選本收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為影視劇在全國播映。據不完全統計,僅2008年就有41首詩歌被各類選刊、選本選載收錄。由于廣大作者、讀者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由于主管部門和領導的高度重視,也由于編輯同仁的共同努力,《飛天》進入北京大學2008年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這個結果聊可欣慰。
甘肅地域遼闊,文化積淀豐厚,有著優良的詩歌傳統和文學生態。散布在隴原大地詩歌地理版圖上的眾多詩人們,在不同階段以各自不俗的努力,為甘肅詩歌的繁榮發展貢獻了心血和才智。翻檢一些重要的文學期刊和詩歌選本,總能發現甘肅詩人們活躍的身影。甘肅詩人群的影響已不容忽視,甘肅詩歌現象已引起詩壇的熱切關注。在此情形下,接續《飛天》推重詩歌的固有做法,編發富有特色的詩歌專號,是我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情。于是,便有了“走進青春詩會的甘肅詩人”詩歌專號的付諸實施。
近三十年來,已歷二十四屆的《詩刊》“青春詩會”上,有18位甘肅詩人留下了他們清鮮的詩唱。他們才華各異,風格有別,則又都是真情寫作。他們早年在詩的起步階段都曾得益于《飛天》的扶持培養,成名后則又無一例外地不斷以新作推助《飛天》的發展。他們走進“青春詩會”以后沒有讓關注他們的讀者失望;比照詩人們的原作和新作,你會發現他們始終處于行走的狀態。
走進“青春詩會”的甘肅詩人,這是甘肅乃至全國詩壇一道亮麗而又獨異的風景!他們對甘肅詩歌創作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身在遼闊蒼茫的西部,身在甘肅,沿著風風雨雨、春夏秋冬季節的方向,詩人們在形形色色命運的屋檐下咬緊牙關,甘苦自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以應有之心和應有之力守望偉大的文學理想。欲觸摸他們的脈跳和熱血情腸,就從閱讀他們的作品開始吧!
走進“青春詩會”的詩人是優秀的,令人尊敬的。還有不少優秀的詩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青春詩會”,他們的才情和創造同樣令人推重。作為編者,我真誠期待甘肅的詩人們再多些披肝瀝膽和靈魂的叩問;積蓄力量,來一次更大的爆發!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