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巧
文文連續發燒一個多月了,曾經去醫院看過多次,吃過不少藥,也打過針,但就是不退熱,加上胃口差,人一天比一天消瘦。文文的媽媽因為工作去了外地,文文的爸爸眼看著兒子消瘦和無精打采的樣子。對著媽媽的長途電話只能報喜不報憂,就別提心里有多煩了。有一天文文的爸爸來找我:“替我想想辦法,看看能否用中藥治療?”我詳細地了解病史、體檢和翻查文文在醫院做的各項檢查結果后,我心中對文文的病情有了一些眉目:“看來你兒子得的是小兒夏季熱,這倒是一種適合用中藥治療的疾病。”接著我便給文文開了一張處方。在用中藥加減治療三周后,文文的發熱終于徹底退了下來,文文一家人也重新恢復了往日的歡樂。
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特有的疾病,尤其以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為多見。臨床上以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多飲、多尿、無汗或少汗為主要特征。因其好發于夏季7、8、9月份,而立秋后患兒的癥狀常常能自行消退,因此稱為夏季熱,部分患兒可連續發病幾年。有的家長為小兒夏季熱煩惱不已,幾經治療均未奏效。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夏季熱的病因可能與小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有關。中醫則認為,該病的原因主要是小兒臟腑嬌嫩,陰陽稚弱,若加上先天秉賦不足或病后體虛,夏季暑氣當令之時,就可導致暑氣乘虛侵襲人體而發病。因患兒體質、年齡等的差異,臨床常見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癥候表現:
暑傷肺胃型多見于體質偏陰虛的患兒。除發熱、口渴、多尿、少汗或無汗外,患兒精神煩躁明顯,睡眠不寧。唇紅干燥,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數,指紋紫。治療上應以清署益氣、養陰生津為主。用清暑益氣湯(西洋參、鮮西瓜皮、麥冬、淡竹葉、知母、黃連、石斛、荷梗、粳米)加減。
脾陽不振型體質屬脾胃素虛或久病不愈的患兒多見。發熱或高或低,患兒面色蒼白,氣短懶言,肢軟乏力,厭食口渴,或經常伴腹瀉,舌質淡潤,脈細弱。指紋淡。治療上宜補脾益氣,甘溫除熱。可片補中益氣湯(人參、黃芪、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甘草)加減。
下虛上盛型本型多見于體質屬脾腎兩虛的患兒。除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外,多見精神萎靡不振,虛煩不安,面色蒼白,下肢清冷,小便頻數、清長,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脈微細數,指紋淡紅。治療上應溫下清上,滋陰潛陽。可用溫下清上湯(附子、黃連、磁石、天花粉、補骨脂、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白蓮須、益智仁、哈粉)。
臨床上,以上三種證型常常可以是相互兼夾的,因此,治療上須仔細辨證,加減及靈活用藥,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治療用藥應該聽從醫生的指導,家長不應該擅自亂用中成藥,以免適得其反。
夏季熱發熱體溫通常是低熱(即腋下溫度在37.4~38攝氏度之間),一般并不需要特別處理,但亦可見到高熱(39攝氏度以上)的情形,此時在家中可給患兒進行物理降溫。如可用浸過冷水的濕毛巾或冰袋敷前額,使患兒的頭部溫度降低;或以溫水或75%酒精(若沒有也可用60度白酒代替)加溫水一倍用棉球擦拭四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頸部、大腿根部以及腘窩等大血管所經過的部位,并注意適當的保暖。體質較好的患兒尚可按說明試用少量的十滴水或人丹,但若仍不見效則應該立即送醫院診治。在食療方面,獨腳金鯽魚煲粥是一道十分適合治療小兒夏季熱的藥膳,方法是:獨腳金10~15克,鯽魚一條(250克左右),去鱗和內臟,用紗布包住(以防止魚骨刺傷喉嚨),加米適量,煮粥服食。可每周服食2~3次,該法對消除患兒的煩躁低熱、食欲不振、面色少華、日漸消瘦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家長不妨一試。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小兒夏季熱是一種功能性的低熱,而能引起小兒低熱的原因是很多的,必須在完全排除了其他的器質性疾病(如結核病、泌尿系感染、腸傷寒等)并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后,才能明確診斷,以免因誤診而延誤了其他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