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英
摘要:美育是一種偏重于感性,側重于情感,著眼于生命體驗的人文主義教育,而中學語文的詩歌教學中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讓美育滲透其中,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美育;詩歌教學;感性;情感;生命體驗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類生活中。熱愛美,追求美,欣賞美,創造美,是人的天性。高爾基曾經說過:“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1]中學語文教育不論在教材內容,還是語文教學活動中都客觀存在著美的因素。它對陶冶學生的情感、形成他們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并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地位。美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語文學科重要的教育內容。
語文學習離不開美育,美育必須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詩歌教學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讓美育滲透其中,因為其需要一種人文的關懷,在感性、情感、生命體驗中讓詩歌產生奇妙的效果。正如一位美學教授這樣定義:“美育是偏重于感性,側重于情感,著眼于生命的體驗的教育,是一種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誠然,在教育教學中,美育從一開始就成為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學的滲透為其開辟了一條人文主義的光明之路。
那么,在詩歌教學中又如何具體地進行美育滲透呢?
一、詩歌教學應偏重于感性
詩歌教學最需要感性的注入。詩歌意象的感性形態能讓廣大的中學生樂意接受,詩歌文字所展現出的美的畫面可以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從而使學生在美的情景中深刻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美是生活。”生活中美的事物與詩歌所表現的情景相結合,就會產生美的效果。
學生在體驗山林生活時就產生了美的享受。“詩中有畫”,美就在詩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2]的自然樸素之美依稀可見。感性的深入使得詩歌、學生、美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領略美的同時,悟出了詩歌的詩意、作者的意圖,收到良好的效果。
感性材料的整體組構是作家在詩歌創作中的又一表現形式,學生不僅可以感知獨立的詩歌感性意象,還必須進一步深化到詩歌整體感性畫面的把握上,并由此獲得自己的感悟。
作家的創作都講究感性材料的積累與升華,“一朵雪白的浪花”“一株挺拔的白楊樹”“一池碧綠的潭水”“一片藍色的海灘”都是美的畫面。如果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欣賞能力,卻不引導學生進行感知的再體驗,將很難真正把學生帶進文學藝術的殿堂。
感性的材料需要師生共同去積累,感性的形態在詩歌教學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學生在可觀可感的形象事物中自然地體味到了詩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涵,詩歌的教學也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詩歌教學需要情感的血液
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情感的本質特征,美育側重情感,情感在教學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3]情感的力量在詩歌中也顯得尤為突出。
任何一個詩人,情感的體驗是他創作的前提。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這都是他性格氣質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形式,寄托的是一種浪漫主義的自信情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自然豪情,“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放氣勢,“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之浪漫情懷,無不體現他豪放豁達的情感氣質。而杜甫詩歌則抑揚頓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得讓學生細細體味情感形式的差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民之思,“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憂愁情感,引導學生在這樣的愁思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春望》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之思,引導學生從作者、國家、花、鳥等相關的人和事物中體會深沉的憂國之情。在這種情景交融中,讓學生與作者、老師一起產生情感的共鳴,產生極為深刻的愉悅感,從而收到好的效果。
情感審美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并十分注意審美主觀性的作用。正如魯迅說的:“我以為情感正烈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藝術創作是這樣,欣賞、學習作品的審美藝術當然也不例外。現代美學提倡者之一梁啟超也說過:“情感好起來好得可愛……壞起來壞得可怕。”[4]由此可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引導之重要。
因此,我們希望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詩歌本身,而應首先讓他們感到心情愉悅,感受深刻,達到共鳴的愜意與爽快。這種美的體驗與情感共振使得詩歌教學大放光彩。
三、詩歌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生命體驗
中學生雖然涉世未深,然而他們的生命體驗卻非常細致和深刻,心理也逐漸走向成熟,對他們的心理剖析應著眼于學生的心理體驗,這也是美育在詩歌教學中的滲透的具體表現。
詩歌教學過程中本來就充滿了人文精神的關懷,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感受中去領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發現。”[5]學生如果在詩歌中沒有發現美,這就是教師的失誤,老師務必要引導學生學會找到詩中的美與生命體驗。比如曹操《短歌行》中,英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圖大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招賢納士的渴望,這些體驗是學生還沒有過的。但是,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志當存高遠、不墜青云之志、有理想、有抱負,等等,這些體驗是一致的。
詩歌教學中,生命體驗是美的體驗,俄國美學家與文藝批評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他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信念端正。”這是美的體驗的典型性。詩歌教學若能讓這種美的體驗滲透其中,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四、詩歌教學中應抓住語言美的體悟
要讓學生很好地進入詩的情境,領略詩的情感,獲得美的享受,那么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詩的凝煉的語言、透過字面仔細吟味其中的美感。
在詩歌教學中,語言的審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審美活動。這里要特別注意,在這一活動中,如果缺少了教師的引導,學生將無所適從,很難產生審美樂趣;相反,如果審美活動變成了教師單向的喋喋不休地講述,學生勢必會產生厭倦情緒。所以,教師還要十分注意將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積極參與緊密配合。使美的語言與鑒賞中產生的美的氛圍、美的情緒相融合,這樣學習就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否則,就會使審美變得單調、枯燥,毫無美感可言。古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講的就是一種在審美的心態下去求知的境界。
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美育作為一種人文主義的教育形式已經滲透于詩歌教學之中了,滲透于美育的詩歌教學在實踐中也顯示了其優勢。因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6]詩歌教學也因此增色不少,激活了學生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5]王涵,等編.名人名言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98,113.
[2] 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87.
[3] 新編漢語成語詞典.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231.
[4] 宋化煩,李德明.中學語文必讀.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38.
[6] [俄]車爾民雪夫斯.生活與美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