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斕
物理學是一門探索事物本質的科學,“格物致知”然后才能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就是探索事物的本源,物理學與一個人的品格與思想有著重要的聯系。
在中學物理的教育中,讓學生接受心靈的洗禮,讓知識觸動心靈,把物理學中閃現的思想方法與人格魅力幫助學生由約知博、格物致知,并養成良好的人生品格。讓學生在知識的教育中獲得情感教育。
教育不能單純地分解成各個不同的學科,各個學科之共同的目標是促進人的成長,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知道如何認識問題,獨立思考問題,最后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在藝術與科學的不斷認識中了解世界,融入社會,并最終使其成長為社會人的一份子。初中的基礎教育更加體現這一點,不僅僅要體現出知識的目標,還要提升能力,培養良好的態度與情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具體體現在人生態度與唯物的思考方法的培養兩大方面。
一、人生態度的培養
愛國——用古今物理學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學生。“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這是出自俄國巴甫洛夫的名言。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我們有很多很多著名的科學發明與發現。講到磁鐵的時候,可以講中國是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也是最早發現南北磁極的國家。在春秋時期,我國就有第一本探索事物本源的專著《墨經》。古代我們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是很高的。新中國也涌現出了很多的科學家,如成功使中國成為核大國的火箭專家錢學森,讓我們國家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顆原子彈,擺脫了戰爭的威脅。在今天,我們的科技飛快地發展,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型計算機,全世界第一的人工電子對撞實驗裝置“人造太陽”,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等無一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也要告訴學生我們的差距,我們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無論是實驗條件還是科學發現,都有待于我們去為祖國爭得榮譽。通過教學中的愛國教育,教育學生從熱愛物理學開始,愛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祖國。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才。
做人——可以用物理學中的各種現象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彈簧的教學中:三百多年前,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對彈簧產生的這種彈力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發現,彈簧受到的外力越大,彈簧長度的變化量就越大,彈簧產生的彈力也就越大。定量的研究還發現:在一定的限度內,彈簧的彈力與彈簧伸長或壓縮的長度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彈簧能屈能伸,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常常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彈簧對待壓力的這種策略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在講到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中:兩個重量不一樣的物體會同時落地嗎?古代偉大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重量大的物體比重量小的物體下落得快,同時16世紀的人們也都這樣認為。伽利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居然懷疑先人的結論并大膽地在比薩斜塔進行實驗。人們都不相信他,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一輕一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可以教育學生凡事要抓住問題的本質,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在逆境中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古人告訴我們“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這個意思,追求真理,需要勇氣、信心和毅力。學生在故事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通過大量日常生活的現象教給學生做人的一些道理既學習了知識,又學習了如何做人。
二、唯物思考方法的培養
人雖有思考能力,但并非人人都曉得如何進行獨立思考。人云亦云,思路不清,都是由于缺乏獨立思考。要發展和培養出個人的獨立思考,關鍵在掌握一套有效的思考方法。物理學中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物體的受力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幾個力的合力怎么樣判斷,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運動,都需要我們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先判斷什么,再判斷什么,不同的題目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單講解答過程達不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以科學方法為指導,使學生領悟到這些觀點、方法對學習、研究事務及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覺接受這些觀點和方法,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在講述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時,強調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在建樹導體和絕緣體、電磁聯系、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時,可滲透“事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觀點”。講述“慣性”“摩擦力”對人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幫助學生樹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辨證觀點。只有讓學生樹立辨證的觀點,他們才會以辨證的眼光看待科學技術,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再利用能源的過程,也會直接污染地球,人類在發展科學、改造自然又是在破壞自然,同時還破壞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
實驗的思考方法: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教學中應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嚴肅認真和按科學規律辦事的科學態度。
總之,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人,中學時期正是學生人生品格最重要的成長期,我們在教知識的同時要加強情感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獨立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從小處入手,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