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經濟影響力不斷提高,其穩健的發展速度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可謂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然而,這種令世界側目的奇跡是否真如國人所說的那樣,中國已經和平崛起;抑或在這種高速發展的背后是否存在著并未被廣為提及的暗流與羈絆。走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之路,我們應該做的不僅僅是歡欣鼓舞,回首三十年經歷的風風雨雨,我們思考的也許更多。
關鍵詞:高新技術重商主義重知主義
一、歌舞升平下的暗流——“高新技術”經濟產業危機
據海關統計,自200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番。海關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7011.7億美元,增長27.6%,占當年出口總值的57.6%,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3003.4億美元,增長32%;機械及設備出口2286億美元,增長22.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478.3億美元,增長23.6%。
從數據上來看,似乎我國在的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并在出口規模上有了具體體現。但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是“在中國的高新技術產”還是“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是兩個相當不同的概念;“中國的制造業”與“在中國的制造業”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大,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在中國投資辦廠,而與其他不同的是跨國公司似乎更加看重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很多企業并未將產品的絕大多數用于國內銷售而是將其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而這從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中極大的水分。
借用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中的有關概念進行簡單的說明。世界體系論在“中心-外圍”結構啟發下,提出了“核心-半邊緣-邊緣”結構說。“核心-半邊緣-邊緣”這組概念描述全球經濟中各類國家的位置非常有效。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處在世界經濟體系的半邊緣上,西方希望中國市場消費龐大的西方剩余商品并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加工制造業產品。隨著近年來的模塊化等生產技術的革新, 企業間和國際間的分工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近一步加大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擁有豐富而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已經被列入國際分工網絡格局。然而, 由于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同時參與進這一格局, 競爭加劇, 中國面臨的狀況也是不容樂觀。作為這種模塊化,它是將各個生產過程加以分解, 向不同的企業發出訂單,從而使專門從事于生產過程中的特定環節成為可能。其結果是產業結構出現了類似與下圖的格局:
在這種模塊化進程中,大部分中國企業并沒有直接開拓國外市場,沒有直接接觸國外消費者,自己扮演僅僅是生產加工角色,無法控制高附加值的環節,企業缺乏自己的核心能力,最終只是成為跨國公司的整合對象。更為不幸的是,在發達國家,制造業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工人工資和資本家利潤都增加,而在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只是降低了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賈根良教授在課上說過,“廉價勞動力就象自然資源一樣是一種‘自然的稟賦,正如歷史上出口原材料永遠不可能致富,卻要陷入長期貧困而不能自拔一樣,利用廉價勞動力這種所謂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中國恐怕永遠不可能崛起。”
二、重商主義的思考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來回顧一下重商主義的觀點。重商主義發展到晚期開始重視發展本國制造業, 培育和保護本國幼稚產業。重商主義者普遍看到, 一國要增加貨幣, 達到貿易順差, 一方面必須反對資金外流, 重視利用本國資源, 發展本國制造業, 培育和保護本國幼稚產業; 另一方面出口本國制造品, 進口外國原材料, 利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價格剪刀差獲利。正是在這種重工主義形式的重商主義下,資本主義制造業才有了長足的發展進化。
在國際形勢不斷惡化的今天,作為中國是否也該嘗試一下新條件下的“重工”。在這種新的重工條件下,國家應該給予民族企業足夠的支持,鼓勵企業改善經營管理, 推動技術進步, 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國家必須保護和培育本國民族工業和幼稚產業的發展,努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提升本國民族工業的競爭力。順著重商主義由早期的重金主義到晚期的重工主義的思維模式,在21世紀邁入知識經濟的今天,在我們強調民族工業上的重工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提倡“重知主義”。新形勢下的重工與重知也許是重商主義所帶給我們的歷史性的啟示。從這種意義上講,新形勢下的保護民族工業與發展高新技術并重也許是應對新時期國家安全下的一件重要武器。
總結: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不斷發展,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具備市場和技術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相對被動和劣勢的地位,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競爭中更易于受到國際經濟波動和經濟風險的威脅。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總體經濟發展良好,但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仍存在著的隱患,這也需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羅斯托,《這一切是怎么開始的——現代經濟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關志雄,《擺脫重商主義——反思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J],國際貿易,2003.3.
[3]溫俊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研究》,[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