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娟
摘要:隨著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基于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已成取代產業間貿易,成為如今國際貿易的主導形式。為此,本文對我國產業內貿易進行理論分析,簡析我國產業內貿易現狀,并結合我國實際從國際經濟視角,給出促進我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簡要對策。
關鍵詞: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發展對策
國際貿易有兩種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稟賦差異基礎上的產業間貿易,二是基于產品差別和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產業內貿易已取代產業間貿易,成為如今國際貿易主導形式。然而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長期以來都強調伙伴國之間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并以長期產業間貿易為基本貿易模式。這對提高我國外貿易競爭力、獲取動態利益和促進經濟發展極為不利。
一、經濟規模與國際貿易的理論研究
(一) 產業內貿易的正規模型
這個模型是在壟斷競爭市場下進行的,模型中,AC是平均成本曲線, D是該企業產品的需求曲線, MR是邊際收益曲線,MC是邊際成本曲線。
(二)對產業內貿易模型的分析
根據這個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需求曲線很有彈性:由于是同類產品,各產品的替代性很強,也就是說需求曲線是相當有彈性的,價格很小的變動會導致企業銷售額大幅度變化。
2、MR
3、MC 在MR=MC時企業獲得最大利潤,所以該壟斷競爭企業最優的產量是3單位,均衡點是E點,Q=3 P=AC=4,該企業只獲得了長期投資回報。 該模型表明一廠商生產差異產品,想獲得更多利潤就要售出更多產品,這就需要降低價格必須降低平均成本,降低平均成本必然擴大規模,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使各國只能專業化生產一部分產品,并從他國進口差異化產品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即產業內貿易。從模型也可看出產業內貿易是基于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 二、我國產業內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產業內貿易又被稱為雙向貿易或重疊貿易,它指一國進口出口同一類產品。目前用于測度產業內貿易的最權威公式是格魯貝爾一勞埃德指數公式: [2] 。該指數越接近1,說明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越接近于0,說明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小。表1是1980-2003年中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 從表中我們可以得到: 第一,盡管在某些年份有些反復,中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上升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在相同的、可比較的口徑下,未調整綜合產業內貿易指數從1980年的0.295上升到1991年的0.460,從1992年的0.494上升到2003年的0.653;調整的綜合產業內貿易指數從1980年的0.313上升到1991年的0.485,從1992年的0.507上升到2003年的0.674。 第二,在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中國的貿易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從產業間貿易為主轉向產業內貿易為主(1994年,未調整綜合產業內貿易指數首次超過0.5,為0.501;1992年,調整綜合產業內貿易指數首次超過0.5,為0.507)。 第三,考慮到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份額的變動,中國的產業內貿易的較快發展主要是依靠工業制成品帶動的。在1980—1991年期間,初級產品的份額從43.5%下降到24.4%,而工業制成品則從56.5%上升到75.6%。在1992~2003年期間,初級產品的份額從15.1%下降到10.2%,而工業制成品則從84.9%上升到89.2%。 三、我國促進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規模化經營推動各地區企業間的吸收、兼并與聯合以達到基本規模,提高產業部門的集中度,規范擾亂市場秩序的競爭行為,培育有利于規模經濟發展的市場結構。 (二)加入跨國公司供應鏈體系。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加入外國跨國公司的供應鏈體系來發展壯大自己,發展同發達國家的垂直產業內貿易。向外國跨國公司供應鏈的高端環節轉移,應成為我國企業提升貿易競爭力的競爭戰略之一。 (三)實施品牌化運營戰略。品牌是實行“差別戰略”的重要手段。品牌代表著—個產品的質量、性能以及產品的市場定位、文化內涵、消費者對其的認知程度等。事實上我國目前的許多產品在垂直差異上已經不遜于東亞其他國家(地區),但由于缺乏著名的品牌和可靠的銷售渠道而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應有的利益。 參考文獻: [1]Dominick Salvatore.國際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六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樸賢玉. 產業內部貿易理論及實證分析. 財經研究[J]2001.9,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