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藝
摘要:本文剖析了軟件產業重要性,并通過“鉆石模型”詳細的分析了想象中國該產業競爭力的因素,總結出我國該產業比較的優劣勢,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軟件外包鉆石模型國際競爭力
一、引言
軟件產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以軟件外包業為代表的服務外包,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發展軟件外包產業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中國家目睹了軟件外包業給印度經濟所帶來的繁榮,賽迪顧問研究數據顯示:2008年,印度軟件外包市場規模達到422億美元,占全球軟件外包市場的31.7%。與印度相比,我國2008年的軟件外包額僅為25.8億美元,與印度有著10多倍的差距。中國幾乎在除軟件之外的每一方面都超過了印度,但在軟件方面卻落后于印度。因此我國在軟件外包領域形成如此大的差距已經成為業內人士、學者和政府都十分關注的話題。比較分析中國軟件外包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對促進我國該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該產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影響中國軟件外包業競爭力因素分析
波特認為,一個國家能夠在某種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的原因,必須從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和兩個輔助因素(機會和政府)來討論。這六個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互動的鉆石模型。(見圖1)
1.要素條件
從軟件外包業的生產要素來看,人力要素的重要性高于物質要素的重要性。該產業是智力密集型產業,軟件人才的規模和技術水平是決定軟件外包出口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軟件人才的絕對數量比印度少,軟件人才一直處于需求大于供給的狀態,而且需求的缺口越來越大,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 20 萬軟件人才缺口,并且這個缺口還在以每年 20%左右的速度增加。
2.需求條件
相對印度出口導向型的軟件產業而言,中國軟件產業呈現出明顯的滿足內需為導向的特征。但是,國內需求是長期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國內市場的逐步壯大給我國軟件外包產業帶來了巨大潛力,前景光明,是不容忽視的。
3.相關及支持性產業
中關村可以稱得上是我國軟件產業的代表,是1988 年建立起來的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開發區, 它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是我國發展最早、 影響最大、 規模最大的科技園。經歷近 20 年的發展 , 如今已初步具備了大學科技園的雛形。
4. 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狀況
軟件外包企業是國際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的規模,開發實力以及組織和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競爭的成敗。與印度相比較而言,印度幾大軟件公司均實現了承接國際大公司大額合同的能力和軟件外包的規模經濟。在經營規模方面,印度的十大IT公司占有的市場份額高達45%。經營規模上我國軟件外包企業沒法比,,中國軟件外包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印度軟件企業將質量視為生命,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按照規范化的工作方法對項目進行管理,保證軟件產品的質量,受到歐美企業的高度肯定。我國軟件企業的軟件開發與軟件過程管理能力與印度企業相比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
5. 政府的作用
雖然我國政府近幾年也開始重視軟件外包業,但是政策的優惠程度仍然不足。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有待改善。軟件市場整頓和監管不落實,導致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軟件盜版率居高不下,這成為影響我國軟件外包業長遠發展的非常嚴重的問題,大大削弱了中國軟件企業在國際外包市場上的競爭力。
6.機遇的分析
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和軟件產業的特性來看,軟件外包必然會從人力資本較高的國家,向人力資本較低的國家轉移。從全球大環境來看,無論對中國還是印度的軟件外包業來說,都是一次良好的、巨大的成長機會。但由于中國和印度軟件外包業面臨的細分市場不同,所以彼此的機會也有所不同。比如, 印度的市場主要是歐美,而我國主要是日韓。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前文對中國軟件外包業競爭力的系統分析,筆者得出如下結論。我國軟件外包業的優勢是: 我國軟件內需市場廣闊;對日軟件外包。但是,我國軟件外包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有:高端軟件人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軟件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軟件開發能力不足;政府政策優惠力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缺乏。
因此,依據我國自身優勢并借鑒印度發展模式,提出政策性建議:
1.基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展軟件外包產業。
2.重視軟件教育與培訓,注重人才培養。
3.培育大型骨干龍頭軟件企業,實現規模經濟。
4. 建立適應國際化競爭的管理規則,提高軟件開發質量。
5.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系統建設,進一步發揮政府在軟件外包業中的作用。
6. 以日本為跳板,不斷開拓歐美市場。
參考文獻:
[1]鄭昱君. 中印軟件外包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J],現代經濟,2009.
[1]姜凌,文俊偉,夏奇峰. 中印軟件外包業務比較研究[J], 經濟師,2006.
[2]付信明.中國軟件服務外包現狀及其國際競爭力研究[J],經濟分析,2007
[3]陳佳貴,《(競爭力經濟學)評價》[J],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