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穎
摘要: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面臨危機,國務院于2008年末出臺了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計劃,并且人民銀行配合以寬松的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保證經濟增長。本文的主要內容是4萬億投資對經濟及對通脹預期的影響,從而得出經濟復蘇后下一步宏觀經濟調控實施、調整的思考。
關鍵詞:四萬億投資效果評價通脹預期
自2007年7月次貸危機初見端睨至今,世界經濟已經受到重創。在世界有效需求急劇下滑的外部環境影響下,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面臨著嚴峻考驗。GDP增速逐季快速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GDP分別增長10.6%、10.4%和9%,同比增幅分別減少1.1、2.5和3.2個百分點。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增加,經濟下行風險增大,宏觀調控面臨復雜多變局面。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兩年之內的總投資達到4萬億人民幣。
一、4萬億投資效果分析
(一)順利實現“保八”的經濟增長目標。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數據,中國經濟的同比增速,已經從一季度的6.1%、二季度的7.9%,上升到三季度的8.9%。 在一季度遭遇近年來少有的增速谷底后,在一些主要發達國家仍在為經濟的正增長而努力時,中國經濟已經迅速走上回升之路。如此巨大的轉變與四萬億的投資是分不開的。
前三季度,在出口同比降幅超過20%、拖累中國經濟的不利情況下,33.4%的投資高位增長和15.1%的消費穩健增長,共同拉起了中國經濟昂揚上升的龍頭。測算顯示,前三季度,投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7.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拉動4個百分點。 從統計數據來看,投資的確對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扭轉下滑趨勢、逐步企穩回升,發揮了 至關重要的作用。在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重點領域,增幅非常明顯。前三季度,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2.6%,其中鐵路投資增幅達到87.5%。民生領 域投資也相當搶眼,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增長72.9%。
一攬子計劃的成功實施,有效穩定并不斷提升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為全年目標任務的實現,乃至來年經濟的發展,都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正是基于一攬子計劃取得的明顯成效,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今后幾個月,將全面落實和不斷充實完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更好地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對逐月向好的中國經濟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利好信號。
(二)房市開始復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比前8個月33.05%的增速加快。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7.73%。今年1月至9月,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050.4億元,同比增長17.73%,增幅比1月-8月提高3個百分點。在4萬億投資方案與積極貨幣政策的共同影響下,房地產行業正在逐步回升。
2007年末至2008年底,房地產行業呈低迷狀態,但是從2009年1月起,房市開始轉好。截止至10月,全國房地產銷售價格指數從95.76上升至114.88,房地產開發指數也相應的從91.88上升至100.49,房地產開發綜合指數也由94.86上升至102.03.受終端需求的拉動,中國房地產投資市場將在2009年下半年實現強勢復蘇,從而將中國房地產業帶入整體復蘇的軌道。在四萬億的投資方案和央行積極的貨幣政策共同作用下,房地產行業正在逐步走向復蘇階段。
(三)產能過剩及通脹預期壓力增大
1.產能過剩問題顯現。一攬子計劃實施一周年后,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有所緩解,全年“保八”幾無懸念,但當前經濟中存在結構調整總體進展不快等突出問題。對此,我們并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較突出。今后來看,調結構還是比較重大的問題。調結構是一個涉及到經濟增長的分量和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中國經濟的復蘇基礎還不太堅固。全國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10月份累計達到9.4%,而其銷售收入增速8月份才累計達到1.56%,很顯然,工業企業中存在很明顯的產能過剩問題。
2.通貨預期壓力增大。另一問題是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速顯著超越了GDP增速。四萬億投資計劃通過貨幣政策得到一個比較充分的體現,表現在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速上,已經連續保持在28%到29%這樣一個水平。客觀來看,高速的廣義貨幣投放量有效地刺激了經濟計劃的實施,也實現了通貨緊縮的逆轉,但是另一方面也對之后的通脹產生了預期。在全球流動性條件總體十分 寬松,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國內貨幣增長較快,消費和投資需求明顯回升的情況下,通脹壓力到第四季度會有所增長。
另外,國際熱錢再次涌入,以樓市和股市為代表的資產價格依然維持高位運行,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也使得通脹預期大大增加。有些專家認為盡管CPI、PPI已連續幾個月負數運行,很大一部分產品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從傳統的通脹定義和成因上分析,短期內發生通 脹的可能性不大,但對于通脹預期應該未雨綢繆。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來看,楊瑞龍認為還不平衡。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從目前來看主要是投資,90%以上來自投資拉動貢獻,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資,三駕馬車中的外貿對GDP還是一個負的貢獻率,消費需求這一駕馬車雖有明顯上揚,不過要實現替代外需還有很長的距離。
從投資的方向來看,以“前一段時間的土地拍賣大都被大型國有企業以很高的價格拿走”為例,劉迎秋認為,這一方面表明,在4萬億的投資計劃中,給 大企業的貸款多了一點,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是,中國的房地產業特別是商品房的價格在老百姓的收入還沒有足夠高的時候,價格卻畸高,可能會導致勞動者的收入和 他的支付能力之間矛盾的加深。
物價從2008年底至2009年7月,物價水平一直是走低趨勢,其中最大的降幅最大的是2008年11月的0.8%,但是從2009年8月分開始,物價水平環比增速為正數,隨著經濟的復蘇,不得不讓人開始擔心通貨膨脹的危險。
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區分,通貨膨脹可以分為1、爬行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1%~3%之內)2、溫和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3%~6%之間)3、嚴重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6%~9%)4、飛奔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5、惡性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50%以上)。目前物價并沒有正增長,即使明年上半年物價上漲3%,也不意味著通貨膨脹。物價低的時候,政策應以寬松偏中性轉移,而不是寬松向緊縮轉移。即使物價增長達到3%到6%之間,也還是應選擇中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而不應該緊縮。
二、建議
當前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增速主要是由投資帶來的。細分來看,大部分是由國有和國有控股帶來的,民間投資、海外投資還有明顯差距,還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反彈。中國總額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大規模刺激措施一直在推動經濟增長,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達7.9%。在全球復蘇仍不確定的情況下,中國內地不會結束經濟刺激舉措。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調控市場。
(1)使民間投資發揮作用。能否通過政府投資有效“撬動”民間投資,使民間資本從政府手中接過保增長的“接力棒”,關系到經濟回升的可持續性,也是衡量經濟是否真正復蘇的關鍵所在,已成為當前和下一步的關鍵之舉。
(2)出口創匯型企業要創新,另尋出路。海外訂單的減少,是金融危機傳導至國內經濟的最直接體現。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出口降幅雖然縮窄,但由于全球貿易格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外需萎縮的局面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這成為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口創匯型企業不能在全部依賴出口,要創新,從而找到另一條出路。
(3)調整經濟結構。結構不合理是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難題,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需急劇萎縮使這一難題進一步凸顯,使我們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的任務更加緊迫。“隨著形勢好轉,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過于依賴投資、過于依賴消耗資源等弊端再次暴露。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勝利的根本途徑,也是應對后危機時代激烈國際競爭的關鍵舉措。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更上層次、更有后勁、更可持續。
(4) 防止產能過剩,通貨膨脹。幾點關于防止通貨膨脹的意見:
1.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價格監管體制和調節機制
2. 深化外匯、外資管理體制和調節機制的改革, 加強對外匯外資的調控力度。
3. 在治理方式上, 力爭用經濟手段加強宏觀調控, 避免一刀切帶來的負效應。
4.經濟體制的有效改革
總而言之,從國內經濟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從外部環境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密切跟蹤形勢的變化,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把握好 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因勢利導、持之以恒,才能一步步將中國經濟送入新一輪增長期。
參考文獻:
[1]張悅 《“四萬億”投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分析》商業環境2009年 第6期.
[2]彭戰《“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9年春季座談會”》綜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