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市場化,高校普遍實行成本補償和分擔政策,受教育者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的投資者。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收益率已成了眾多高校今后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
一、高等教育收益率低下以及差異的原因分析
在改革開放前期,受教育者的勞動報酬與受教育年限不成比例,出現了“腦體倒掛”的現象。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二者成正比例關系,情況基本得到扭轉。盡管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逐年提高,但是與國際上相比較,我國的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還是很低的。
(一)高等教育收益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收益的非貨幣化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名目眾多的非貨幣補貼的存在,使得利用貨幣化收入計算只能度量教育收益的一部分。
2.中國的工資政策和工資增長機制。不同文化程度的工資差別十分有限,而工資增長主要是依靠工作年限。因此,工作時間越長,工資越高,而剛畢業的,即便高學歷工資也有限得很。另外中國目前正在進行住房制度改革,該福利性事務分房為貨幣性分房補貼,主要意思就是有分房資格者,單位按照個人職務級別和工齡確定補貼標準。這種標準時對有分房子資格者的補助,并非人人有份。
3. 擴招造成的教育質量下降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偏低的原因。由于擴招造成畢業生人數激增,而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上某些行業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使得大學生就業困難,難以實現高的個人收益率。
(二)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出現性別和地區差異的原因
我國高等教育收益率存在著性別差異,研究表明女性的收益率高于男性。就其原因:首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致力于提高婦女的地位,以求實現男女平等,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逐年提高;其次,高等教育提高了女性的綜合素質,社會也充分證實了女性的能力,縮短了男女間收入差距;另外,女性所承受的經濟壓力較小,其機會成本相對比較低。
二、國家面對高等教育個人收益偏低的對策和建議
(一)國家為改變高等教育收益率普遍偏低采取的措施
1. 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多種所有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中外合資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在不觸動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基礎上,鼓勵高等教育畢業生到非國有經濟單位就業。
2. 公有制單位中競爭和流動性的提高。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為了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逐步在企業內部引進競爭機制,通過競爭和流動,雇員工資逐漸呈現出與勞動生產率及雇員所受教育水平的一致性。
3. 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我國,中低收入者在我國占大多數,高等教育支出占其收入比例在50%以上,相對于高等教育花費短期剛性的特點,可行的辦法是不斷提高收入水平。
4. 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國家和地方政府獎學金、助學金制度,提高受益者比例。我國已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助學金、貸款制度,很多高校也實行了學生入學“綠色通道”,值得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5. 完善教育捐助制度,發動社會力量推動高等教育發展。
6. 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強制度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利用機制,如實行崗位競爭上崗制和崗位聘任制;形成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機制。
(二)國家針對我國教育個人收益率性別差異、地區差異問題的政策建議
1. 進一步加大對女性勞動者的保護力度,逐步減小性別歧視,營造公平、合理的社會環境。
2. 加大對西部教育和經濟發展的投入,采取多種手段提高居民可植皮收入,做好適齡兒童入學工作,較少受教育者流失,形成人才培養材質支持長效機制和跟蹤、評價體系。
3. 嘗試多種渠道興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動員社會力量辦學,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和社區大學。緩解財政投入不足的資金缺口和教育發展空白。
三、高校面對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偏低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畢業生的適應力和競爭能力,盡快實現和提高個人收益率
1. 在專業設置上應減少專業數量,拓寬專業口徑,以擴大畢業生的就業范圍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2. 進行課程設置改革,提高課程設置的適應性和應用性。一方面處理好基礎學科、專業學科與新興學科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應當徹底摒棄那些已被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所超越的學科內容,在不斷動態發展中提高高校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3. 實行開放式辦學模式,學校在培養人才與生產科技、知識的同時,必須適時地加強與生產部門的合作,走教學、科技、生產一體化的道路。
(二)完善就業市場,加強就業指導,做好“產品”的推銷工作
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的實現是以充分的勞動力市場化為前提的。而近年來由于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這些都要求建立并健全畢業生就業市場。這就要求各校盡快建立“網絡就業市場”,同時也可組織一些小型招聘會,加強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交流;其次,學校要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當前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畢業生的期望值太高或者就業觀念過于傳統不適應現代社會,所以學校要幫助畢業生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能力素質等,又了解社會的需求,做到“知已”、“知彼”,方能順利實現就業。再次,就業形勢難,學校除了要“生產”出好“產品”外,還要做好“營銷”工作。這就像企業要打好競爭戰,產、銷兩關都要過。
總之,與國際的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相比較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收益率處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且略高于中等發達國家,處于明顯的高收益階段。因此,無論從社會還是從個人角度來考慮,都應該盡量加大高等教育投資力度,適度鼓勵那些無力承擔高等教育成本的學生以貸款的形式接受高等教育。
參考文獻:
[1] 閔維方等,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94.
[2] 吳華杰,中國高等教育收益率偏低的原因分析[J].市場推介,2005,3.
作者簡介:薛文翠,1985年6月生,女,漢族,山西運城,山東經濟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單位:山東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