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鋒
摘要:本文著重闡述了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意義,開展創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途徑。
關鍵詞:創業教育就業實施途徑
1. 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是一部創業的歷史,創業能力是面向21世紀繼學術能力、職業能力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從本質上講,創業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具備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須的知識、能力及心理品質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世紀80年代未提出的創業教育概念,現已成為世界潮流,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視,并相繼開展了創業教育的實踐,至今已頗具規模。
2. 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2.1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從世界范圍來看,創業教育已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大勢所趨,創業使在一切領域工作的個人發揮創造性,由創業者開辦的小企業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者和他們的社會伙伴有必要合作制定這樣的政策,把創業能力的培養當作所有教育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教育計劃都以實現畢業生的高度自我雇用為宗旨。
2.2引導和鼓勵高職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是緩解當前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日趨完善,我國各行業正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
一方面,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很大,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預測,今后幾年城鄉新增勞動力將達到峰值,約為每年2400萬人。如果我國經濟能保持7%的增長速度,每年大約能新增1000萬個就業崗位,但仍存在1400萬的缺口,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矛盾非常尖銳。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主要表現為畢業生人數增加而就業率持續下滑,相應全國待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也隨之逐年增加。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歷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就業面臨更大的壓力。改變傳統就業教育的思維模式,實施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為目的的創業教育,這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
2.3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需要
從培養目標看,高職教育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相對于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而言,理論知識要求相對較低,但對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則較高。通過創業教育,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積極參加創業實踐,培養自主意識和獨立生存能力,進而找準自己發展的方向,樹立生活的信心,鍛煉自我謀生的能力,成為具備開創精神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2.4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是新生事物,其歷史大致與創業教育理念的出現時期相當,在西方國家創業教育開展如火如荼,并取得重大進展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高職教育尚在艱難中行進,辦學的優勢還沒能完全體現出來。在新的時期,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辦學地位和價值也逐步認可,各高職院校也適時地把工作重點轉到學校的內涵建設上來。與單純的就業教育相比,以培養創新開拓型人才為目標的創業教育,其理念更為先進,對學校的管理模式、辦學條件、教學方式、課程結構、評價體系和師資力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開展創業教育是學校觀念上的突破,處于歷史發展關鍵時期的高職院校,應該抓住機遇,深入開展以創業教育為主導的教學改革,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5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重要體現
成功的職業教育必然是企業充分參與學校辦學實現良性互動的教育,通過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和整合教育資源,從就業教育轉向創業教育,把學校塑造為培養企業家的搖籃,創業教育在理念上同質,而在實現方式和方向上各異,將有理于各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專業領域特點,真正體現特色辦學。從長遠看,學校就是新興企業的發源地,是學生創業的起點,創業成功的學生應對市場競爭和技術革新的思路,將會自覺地回歸母校,學校濃郁的創業教育環境和氛圍,使他們能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精神支持,校企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就能順利成章,水到渠成。
3. 實施創業教育的指導思想
3.1更新高職教育的辦學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只有從思想上解決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問題,才能高度重視創業教育。以往人們認為教育的功能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而現在人們認識到教育還應具備滿足人的發展需求的功能。教育除了按社會需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學生培養成各類人才外,還應使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創業教育的特點是因人制宜,尊重人的個性,倡導以實際業績與社會效果為主的人才評價體系,樹立全面的教育價值觀,從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機遇,有助于創業教育的實施。
3.2 創業教育的系統性
實施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構建創業教育的完整體系,更需要創業科學和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盡管國內很多高校和機構已經并且正在致力于創業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并且已經取得了局部性的成果,但是總體而言,相關的研究和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還沒有形成體系。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為創業教育的實施掃清認識上的障礙,加強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尋求教學理念與模式上的突破。
3.3 創業教育的全程性
創業不僅是人們開創新事業的行動,更是一種理念,是人們的一種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實質是一個辦學理念和精神的積淀過程,除在校期間系統的教育和實踐外,還應包括對學生畢業后的工作跟蹤。學生畢業后的創業會遇到各種預想不到的挫折,失去學校的指導和支持,很多學生會在創業的起始階段就失去方向和信心,這將對學校的創業教育造成諸多不利,因此,創業教育應該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各個階段。
3.4 打造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
創業是高風險的活動,創業的過程機遇和挑戰并存,成功與失敗并舉,為培養學生全面的創業素質和潛力,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形成“包容失敗、鼓勵冒險”的氛圍和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并有相應的應對機制。這一切與高職院校的教師、科研與管理人員是否有創造性思維息息相關,也與學院的創業教育內容、工作體系、課程結構密切相關。需要學校各部門的大力配合,甚至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支持,各高職院校可以從院、系二級管理入手,健全組織,轉變觀念,做好服務工作。
4. 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
筆者所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了“項目式教育、雙輪式驅動、課題化管理”的創業教育工作方案,從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包括形成特色教材和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孵化平臺建設(創業項目可申請進入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師資團隊的建設、創業項目管理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獨特的創業教育運行機制,具體體現在:
4.1改革教學內容
深入開展包括學科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第一課堂”教學改革,以適應創業教育的要求。通過對學科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加強跨學科、跨專業的橫向聯系,實現文理滲透、互相交叉。通過增設與創業知識和能力密切相關的課程,介紹有關創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教學內容方面,通過開展項目式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和答辯等形式啟迪思維、開發智力,增強學習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學科及專業發展的新趨勢,提高獨立完成任務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4.2孵化創業項目,開展創業實踐
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開展創業實踐的“第二課堂”活動,定期、不定期舉辦各類創業競賽活動,指導學生規劃、設計創業計劃,組織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強化模擬實踐。對有創業潛力的少數學生開展針對性指導,積極扶持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創業實踐,如結合專業建設創辦小公司、小工廠、小農場、小園藝場、小養殖場、小商店等創業基地,建設學生創業一條街等形式,把創業實踐活動與第一課堂教學工作相結合,形成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機制,積極引導學生的個性、潛能的提高。
4.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訓是實施創業教育的迫切問題,基于現有的辦學條件和所處經濟環境,加強創業教育課程專職教師的培養力度,通過聘請創業成功人士和企業家、投資家定期或不定期到學校演講,開設大學生創業論壇,聘請他們擔任創業教育兼職教師,走創業教育師資多元化的道路。
創業教育在21世紀的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中任重而道遠,這一新生事物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實踐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俞金波、王洪影,大學生創業教育及實踐途徑探討.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85~86.
[2]高永利,對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創業教育的探討.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7,4:33~34.
[3]萬由祥,論創業教育與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2:43~46.
[4]張霞,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及對策研究.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11:37~38.
課題基金: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JK0808
基于創業教育理念的IT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